6.3打卡《亲爱的安德烈》。书信是反映一个人更深层次的一种载体,不像语言,直白迅速,往往能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并作出答复。就像这本书,因为这样一个载体,原本可能无话可说或者一说就冲突无法进行下去的母子,得到了更多的交流,包括两辈人的世界观,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爱好,为什么这样去思索以及溯源。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留在脑海中的是这几个词“kitsch”“问题意识”“认同感”“批判的立场”。每一个青年在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都觉得自己是新的先进的,追求独立和自由以及cool,就像安德烈用来隐喻的“性、药、摇滚乐”,怎么去区别体现这些呢,就是和过去的一切决裂。但其实已经老去的父母只不过也是过去曾经做过独立自我探索的青年的现在时。不同的只是当时候他们抵抗的时代已经随时间的洪波滚滚而去了。所以才会有矛盾、对立甚至于桎梏。因为这其实也是两个时代的碰撞。但因为交流的时候,更多的是父母想要以一种过来人、权威的这种身份把握话语权、孩子不接受,所以才会有很多无法交流下去的情况。平等的对话,把他也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其实才是保证正常交流的最基本的前提。我觉得书里有一个观点很好“欧洲国家是以年龄来判断人的状态的,但是在我们的国度,只要孩子依旧在父母身边,他就永远是孩子”任何妄图站在不对等位置的交谈,其实就是耍流氓,因为对话永远不等同于教育。当然,书里有时代的纵向比较,也有不同国家青年的横向比较。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会不由自主的展现所处文化的一些特色,怎么看待好坏呢?是要结合文化和时代背景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都是相对的。之后如果有空,我可能会再找一些类似这种的思辨类书籍看一下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小札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