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封夹杂着拼音的7岁娃的道歉信火了,大家纷纷为这个孩子的妈妈刘女士点赞。原来刘女士晚上回家,发现一向调皮的儿子小睿竟然出奇的乖巧,她一猜就知道儿子应该做错事了(知子莫如母,呵呵)。经过一番盘问,原来小睿下午放学在小区骑车时,骑速太快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娃娃。两个孩子都是老人在照顾,事发后两边老人也进行了沟通,但各自讲的都是方言,最终也没能讲出个所以然。了解情况后刘女士第一反应是:“赶紧看看被撞的孩子有没有事!”但由于没有留下电话,儿子和老人也讲不清楚被撞小孩的具体情况,一时间陷入僵局。于是,刘女士就指导小睿写了6封道歉信,孩子从晚上9点写到11点多,妈妈没有代笔,孩子有些字不会写,就出现了网传的拼音版道歉信(诚意满满)。爸爸当晚又领着小睿去各个楼栋张贴,最终找到了3岁娃的家长,登门赔礼道歉。
马罗说: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今天更聪敏。
记得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班上一个男孩调皮,拿着铅笔挥舞,把一个女孩的鼻子戳破了,鲜血直流。男孩家长到了学校又是赔礼又是道歉,包女孩的医疗费也是毫不含糊,男孩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回去我好好收拾他”。这样的家长总以为揍一顿,收拾一顿,孩子就会长记性,中国有句古话: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些认识就像皮肉疼痛,只记一时,有些认识就像心中的疤痕,能留一世。你把孩子所有的过错承担下来,把外面的世界摆平了,唯独忘记:错是孩子犯的,他要自己承担,否则他不会长大,你今天替他赔的礼道的歉放下的尊严也是白搭。
在美国曾有个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孩子会在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领悟,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就像恩格斯说的,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有个同事常常抱怨自己9岁的女儿放学后总是在街上溜达玩,不赶紧回家。有一次,同事在单位加了会班,回家晚了些,都晚上7点了,女儿还是没回家。同事打电话,女儿才浪荡浪荡回来,作业一个字也没写。同事很生气,质问道:“放学为什么不回家做作业,在街上转悠么!”女儿理直气壮地说:“没拿钥匙。”“钥匙不都放在你的小包里吗?”女儿像模作样地在自己背的小包里摸索,找寻了半天,说:“没有啊,我不知道放哪去了。”同事夺过小包一瞧,气人不气人,钥匙就在小包里,这熊孩子就睁着眼说瞎话。同事这心头的火蹭得就上来了,拿起小棍就把女儿抽了一顿,撕心裂肺。可令人郁闷地是,好了几天,女儿的老毛病又犯了。打也不好使了,同事真是没辙了。
都听过小列宁的故事吧。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很可能是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故事,等待儿子能主动承认。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了孩子羞愧难过的述说,妈妈不停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母亲区别于父亲的最大特点是温柔。这在教育上也很受用,循循善诱地教导是孩子服从的安眠药,远比简单粗暴的棍棒受用得多。
在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特里定律”,这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提出的。“特里法则”主要讲了两个含义,一是“承认错误是一个人的最大力量源泉”;二是“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即在电视里郑重声明:“一切责任在我。”仅仅因为上面那句话,卡特总统的支持率骤然上升了10%以上。
当孩子承认错误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夸奖他,还要让他获得因此带来的附加的意外收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缺点得到纠正、自己的错误得到补救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