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真的有认真思考过吗?为什么有时觉得书已经读过很多,可依然无法过好自这己的生活呢?《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解决了我读书的困惑,也为我的读书之路打开了一个新的方法。
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就讲述了读书为什么这么难?
其一:没时间、没精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一个人要是从事 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生存余力),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
其二,看不懂,记不住——搞错学习主体,阅读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读书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能不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并应用到日后的生活和工中。
其三,看不下去——不明学习目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呢?
读书是为了学习与应用,这些方法也应该有三个特征,
其一,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会像考试一样让人花费过多的精力,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且有效。
其二,以学习者为核心——而不是以书或培训师为核心。
其三,致力于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那么为什么培训费要比读书贵几万元?培训和图书的核心知识一模一样,价格却差出几百倍,那到底差在哪里呢?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图书+I=培训
那么I到底是什么呢?是通过阅读把知识拆解为能力的能力。
I(引导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经验激活+促动参加+催化作用
有了I,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体验)
有了I,学习者将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联系(反思)
有了I,学习者更容易应用知识(体验)
有了I,学习者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反思)
有了I,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第一次实践(安全演练)(体验)
有了I,学习者在演练后得到点评(反思)
有了I(Interpretation),学习者反复进行“体验”和“反思”,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拆解”(Appropriation)。
A(拆为己用)=体验+反思
高效成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阅读、引导促进和拆为己用(RIA)
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
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
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
高级学习者之便签读书法
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相关的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样应用。
便签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技巧、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阅读速度阅读。
第三步,遇到核心观点、重新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四步,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五步,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景,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六步,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何如运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签,以示提醒。
第八步,用此法读完正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日后应用、改变行为。
学习螺旋之一:“体验——反思”。
反思性实践的要点是对经验的反思,有以下四个过程组成:
(1) 联结,把新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
(2) 整合,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3) 确认,确定已经获得的观点和情感的真实性
(4) 内化,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习螺旋之二:“归纳——演绎”
3种促进学习者进行演绎的学习理论——叙事性学习、身体亲历学习、精神训练法。
叙事性学习:将发生的事情讲一遍,可帮助学习者理解它。
身体亲历学习:在用中学,现场演练和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大大促进学习与记忆。
精神训练法: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实际应用一遍。
读书有时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必要求自己全部读完,不必强迫自己全部理解,但只要书中有那么几段你可以拆为己用,这样就真的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