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
清朝,又一个珐琅的高峰
清早期的珐琅器以康熙时期为代表,主要是由皇宫内廷的造办处承造。由于康熙帝本人对艺术品的制造有着浓厚兴趣,所以珐琅工艺也在此时突飞猛进。除了釉料新增鸡血红、苹果绿、茄皮紫等色外,明代烧蓝后所遗留的砂眼多、填料不满、缺乏光泽的弊病也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随着清代金属掐丝水平的提高,极细的铜线在工匠手中屈伸自如,像龙、螭(音同“吃”,chī)、夔(音同“葵”,kuí)、凤等纹样都可以用双钩线的方法表现出来,凸显细腻。
清康熙 掐丝珐琅夔龙夔凤纹铜鎏金三羊蟠螭贯耳大瓶
康熙大帝对中国珐琅器又一里程碑式的贡献,便是下旨从西方引进了画珐琅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是将原本仅用来填色的珐琅釉料,以彩画的形式直接绘于铜胎体表面,再做烧制。这样一来,华美艳丽的珐琅颜色就彻底摆脱了金属线框的束缚,奔放自然且无所顾忌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早期画珐琅,釉彩堆积较厚,色彩晦涩,珐琅彩地表面砂眼密集,这些现象均说明早期画珐琅制作处于不成熟阶段。康熙后期,画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其工匠有来自国内的如广州的潘淳、杨士章及江西的宋洁等十几人,也有来自外国的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等,皇帝还亲命宫廷内画家参与珐琅作画珐琅器。晚期画珐琅的胎骨较早期既薄且轻,没那么厚重,器物的品种增多,珐琅釉质有所提高,气泡显著减少或接近消失。器物表面匀净平滑,蕴润莹洁,有的器物毫无瑕疵,色种增加,且色调鲜艳富丽,焙烧技术也有改进。因此,康熙时期画珐琅工艺已完善成熟,为清代画珐琅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款画珐琅菱花式盘即为其代表作。此盘造型规矩,花朵渲染或点彩显出浓淡,共使用黄、蓝、紫、粉、雪青、浅蓝、红、浅绿、黑等十余色。珐琅细腻洁净,色彩典雅,光泽晶莹,器底施白珐琅釉,书蓝色双圈“康熙御制”楷书双行款。成熟期的画珐琅釉色鲜丽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凡精美器物,多署有“康熙御制”款。尽管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尚显生硬,但其却为后代精品的出世开创了先河。
清雍正 御制金胎画珐琅浅绿地「丹凤呈祥」图盖壸
雍正时期的内廷珐琅作很少制造掐丝珐琅,目前尚未发现具款的作品。但据“造办处”档案记载,这个时期设有“珐琅作”,并有制造掐丝珐琅器和仿制“景泰珐琅瓶”的5次试制记录。
雍正帝对画珐琅的工艺更是情有独钟。他不仅派朝廷重臣监制督造,还亲自参与纹样的创作设计,甚至将烧制瓷胎画珐琅器的御窑设在了故宫养心殿外。皇帝的这种高度重视,使得画珐琅制品风靡一朝。但此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掐丝珐琅器在雍正时期似是遭到了“冷遇”,虽在《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亦有记录,但至今未能找到一件落有雍正年款之器。掐丝珐琅器暂时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清乾隆 掐丝珐琅甪端 (二件)
登峰造极的乾隆盛世
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是个爱玩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正值大清王朝全盛之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于是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度日益攀升,皇家宫廷更是如此。乾隆帝在勤政之暇尤爱欣赏供玩,所以此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规模之大、作坊之多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珐琅器的工艺更是精益求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乾隆掐丝珐琅的烧造,已不满足纹饰、颜色的变化,大量雕刻、镶嵌工艺被运用其中,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并且,将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的巧妙结合也是乾隆朝首创。然而,最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还要数乾隆年间烧制的珐琅大器。如屹立于紫禁城供佛之所梵华楼内的宝相花纹金佛喇嘛塔、陈设于道教神所钦安殿内的太平有象尊,以及大内秘藏錾(音同“赞”,zàn)胎珐琅四友图屏风,都可谓珐琅器中问鼎之作,气魄宏大,堪称绝唱。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夔龙纹双耳三足盖炉
乾隆时期仿古之风甚行,尤其是在以铜作胎、器形多变的珐琅工艺上。为了追仿商周青铜器的样式,乾隆帝下令用珐琅制作簋(音同“鬼”,guǐ)、鼎等古器,并要有所新意。于是,一批饰有变体饕(音同“涛”,tāo)餮(音同“帖”,tie)纹的仿青铜掐丝珐琅器被烧造出来。如:“鑑(音同“鉴”,jiàn)古堂”收藏的“掐丝珐琅双螭龙耳方座簋”,器形源于西周祭祀礼器,通体由盖、身与四方底座三部分组成。两边各配螭龙耳,精工细琢,生趣灵活。另在其纹饰的运用上,为呼应主题,特将青铜饕餮纹与螭龙纹相互融合,创出一种流畅且富于变化的新纹饰,再加入花卉、云朵点缀,更显出华贵雍容的宫廷之气。
当嗜古之情发展到极限,必然会走向制赝。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曾有着这样一段记载,“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催长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多宝格内着做仿古样款掐丝珐琅瓶一件,宝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先画样呈览,钦此。”文中“俱要大明景泰阳纹款”一句,将乾隆皇帝制赝之举一语道破。有着皇帝的圣旨,制赝自然成为了光明正大的事。于是乾隆朝仿造的景泰款珐琅器大量涌现,甚至早已超出其真品数倍。更有甚者,得知皇帝有此雅好,便纷纷将自己家中珍藏的景泰本年之器进献入宫。然而,景泰珐琅自明代就属珍玩,传世稀少,为了能满足邀宠之心,只好假借明万历之器,再添补景泰年款后待以充之。
由此可见,上文中用铜片遮盖万历年款的制赝高手,也便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了。至于作为当事人的乾隆皇帝是否会明察秋毫,还是欲擒故纵,今天我们已然无从知晓。
清乾隆 掐丝珐琅莲花纹酥油茶盖罐
在乾隆帝的影响下,清中期的民间珐琅工艺也迅速发展起来。广州、苏州、扬州相继扩展为珐琅器的制造中心,其中扬州地区还专为宫廷“乐寿堂”室内装饰,烧制了古朴典雅的珐琅片,并受到皇帝的赞赏。
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随着乾隆皇帝的驾崩而悄然结束,珐琅的辉煌也伴随着大清的国力衰败而渐隐渐淡。虽然在清末的同治年间,北京地区兴起了一些专营铜胎掐丝珐琅的私人商号,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等。但其产品风格大同小异,工艺水平也早已离盛世甚远,只是唯有那仿刻的景泰年款延续依旧。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子孙万代」图葫芦瓶
从成吉思汗西征带回的阿拉伯工匠,再至明清帝王的改制与创新,珐琅艺术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就像一条历史丝带,紧紧地将亚欧大陆的文化系在一起。
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可谓出生于西方,而成长在中国。伟大的中国古代工匠用辛勤的汗水赋予了它血液和灵魂。面对先人们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仅凭目前的研究认知还远远不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这种梦幻般的珐琅工艺定会在新时代中,再度放射出那耀眼的光彩。
清康熙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
(《艺术品鉴》杂志版权所有 如若转载 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