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又刷屏了,一是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撰文劝90后别买京沪深的房子了。他算了笔账: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年轻人背负月均还款3.7万元到2.6万元,对于90%的90后而言,这恐怕是一个了无生活质量及乐趣的人生。二是今天的新闻北京又出台房贷收紧政策了。
有媒体如此总结:是否北上广逃离成了一个可以被长期来回讨论的话题。“三月春暖花开,你刚看完一家三口逃离京城建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不料到了五月,100个留在北京的理由又拉你回到了工作;七月酷暑,某营销活动来张免费机票让你清爽一下又让不少人蠢蠢欲动……而一年来北京的房价数据则是稳步上升,二手房均价从4万/平米升到了6万以上。与之有关的每一次热议,都伴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高企与竞争机会地域性失衡的讨论,这两点已逐步成为中国人日常话题的主要方向。”
我上周刚去了趟上海。从我居住的城市到魔都高铁不到两小时,每年因为工作或者生活的原因都会去一两次。它给我的感觉是和北京一样,它提供了很多丰富的生活选择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效率更高但不够包容。然后这次去感受的几个小片段让我也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刚毕业的人,我愿意做沪漂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如果在这个城市你没有进入一个大的平台,一个给予你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那么你只是被所谓的人生梦想传奇给绑架了,代价是你宝贵的青春。我是从何得出这个答案的呢?
(一)
地铁里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年轻人跟刚来上海的东北老乡介绍上海快速的生活节奏:“现在我约客户都直接以秒计算了,过了30秒客户就走了,人家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你迟到的话就没机会了,所以我们从来不迟到。”
此君是什么行业呢?——金融
我把这个段子说给在上海工作的堂弟,他说这也太夸张了吧,我们不这样。那么他面临的是什么局面呢。
做技术工作的他不需要跑销售跟人打交道,他深宅于公司,并且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双休,连单休也不能保证。
“公司在发展阶段,老板接了很多项目,但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做,所以现在确实挺痛苦的,感觉整个人都卖给公司了!”
堂弟说人长期浸淫在这种工作状态必然不能好好兼顾家庭,更关键的是身心疲惫对工作也失去了创新之心,只是勉强应付而已。他去年在上海楼市政策调整之前买了40年的公寓房,房子装修得不错且性价比高,可以在朝阳的落地窗前看川流不息的街景,遗憾的是他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欣赏这一切。
(二)
周六日九点上海的地跌里依旧是人潮涌动,车厢里就只有立锥之地,逼仄的空间让人有某种压抑感。堂弟说平时工作日晚上6—7点的地铁人更多,挤不上去的绝望让很多人自动选择在公司加班,直到8点以后再回家。
这应该就是90后的在魔都打拼的年轻人的现状:漫长痛苦的通勤、高昂的房价、长时间的工作…………
我观察了下,地铁里年轻人的面庞都是疲惫和低沉的,你很少能看到那种鲜活而有朝气的感觉。
所以承受着眼前的这一切,是想获得什么呢?
一个城市能提供各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但是高昂的享受成本让你望而却步。
没错、它国际化、高效、繁华,每天有新的企业在这里诞生,融资、上市、创富的例子就在身边,两三年前一起混的哥们今年就发达了………看起来你离飞跃、暴富的传奇触手可及。
但又是如此遥不可及。如果你并不处于顶尖行业金字塔的顶端,那么你就只是构成这所有繁华的巨大底层的服务业中的一员。
繁华即是幻象。
这个城市也许很美好,但是它并不属于你。
(三)
吴晓波说超大城市是是梦想野蛮生长的伟大而邪恶的容器。是的,所有选择放弃小城生活到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有那样的梦想:我要在这个城市创造属于我的从0到1的传奇。那是梦想。
想起最近和一个发型师聊天:他说但凡有点想法的发型师他们的终极梦想都是开自己的店。要么你技术一流,走专业化大师的道路。要么你服务一流,积累起庞大的客户资源。但是无论哪一点,做到可以开店的地步都非常不容易。前者,需要你不断修炼打败无数对手,因为这个行业的门槛太低,高手太多。后者,在发型店的营收体系下培养认人不认店的顾客也超难。
我问既然成功之门如此狭窄,为何还有无数人挤破头走这条路呢,他说就是那句话啊,万一成功了呢?
万一,那万一之一的机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能是那个幸运儿呢?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就是被这个万一的念想加持着在大城市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青春甚至基本的生活休闲。
(四)
大城市是能给你的青春带来视野、便捷和高速发展。
如果你不能利用到这一点,不能在这个平台发挥自我,增长才干、享受它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选择。而是为了省租金选择漫长的交通,被动忍受高压的但是没有成长性的工作,周末用来睡觉不参加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
那你来到大城市的意义何在呢?
你在底层的苦苦挣扎不过是为这个城市外在炫目贡献光热罢了,你并不是那个光环。
逃离吗?不逃离吗?
你得问问自己你离触手可及的传奇有多远的距离。你是否被那个“万一”绑架了,在永远遥望着不可实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