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诸神的恩宠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问莱昂:“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莱昂回答道:“总是如此。”
人生为什么总有痛苦相随?对此,叔本华给出了几近完美的的回答,他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有人在痛苦和无聊时学会了刷抖音,而有人却在痛苦和无聊中学会了思考,并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书,比如我手边的这本《上帝笑了99次:哲学悖论里的大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深入剖析了日常生活中的99个荒诞诡异的难题,这些难题涉及道德、法律、人际关系、美学等等,几乎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难题都是一篇哲学短文,这些哲学短文除了能锻炼思维之外,还能帮我们打通哲学思辨的任督二脉,让我们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个人哲学体系。
这本书是讲悖论现象的。在哲学世界里,悖论一直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什么是悖论?简单来说,悖论就是一个事件中明明包含两种对立的观点,但你正说也对,反说也对,最后的结果就是,正说和反说都对。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不知道!
是的,悖论就是这么一种神思维。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彼得·凯弗,凯弗是英国开放大学和纽约大学伦敦分校的哲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个斜杠大叔,他做过电台节目,写过杂志专栏,还策划过专题片。他的代表作有《羊驼会坠入爱河吗?》《机器人能变成人吗?》《食人族有错吗?》等。光听这些书名是不是就觉得很有趣呢?因此,凯弗不仅收获了大批粉丝,也赢得了“哲学家里的段子手”的美名。
下面,我们就用书中的三个小故事来说说哲学悖论的有趣之处吧。
01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遇到过街头乞丐。当遇到乞丐时,你有没有为给不给他钱而纠结过?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我们之所以会纠结,主要是因为我们担心自己遇上假乞丐。要知道,有些假乞丐不仅富过上班族,而且还不用996。相形之下,上班族倒是显得像乞丐了。如果你给了乞丐钱以后,还被乞丐在背后嘲笑智商,想想看,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还有一种原因也让我们不愿意给乞丐钱。那就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嗟来之食会伤人。施舍者和被施舍者关系暗含着羞辱和被羞辱的关系。然而,从本性上来说,没有人愿意做乞丐,但迫于生存压力,有些人不得不去做乞丐。内心敏感的人能从乞丐身上看到全人类的悲哀,乞讨行为戳中了这些人的痛点,唤起了他们的悲悯心。于是,心软的人马上就会掏出零钱递给乞丐。
对此,凯弗觉得,有些人愿意给乞丐零钱,其实是为了让他自己内心舒服一些。恐怕连他们自己也知道,那点零钱对于改善乞丐(姑且认为对方是真乞丐)现状是杯水车薪,但是当一只脏兮兮的手伴随着“行行好”的颤音出现在你面前时,正常人都会觉得心痛。所以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他们就会施舍乞丐。说白了,给乞丐零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舒服点。
所以,遇上乞丐到底该不该施舍呢?对于这件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你自己怎么想。如果你觉得心痛,就给。不觉得心痛,就可以不给。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放大,就会发现让凡是我们感到纠结的那些事,其实都是我们不想做的。因为如果想做的话,就直接去做了,根本不会纠结。
02到底谁才是真凶?
也许给乞丐零钱这个例子,还算不上非常“悖论”。那再来看另一个更具悖论色彩的例子——“男歌手之死”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有三个歌手(一男两女)在沙漠中行进,他们仨各有各的装备和食物,到了晚上,三人都支起各自的帐篷休息了。后来,男歌手和两个女歌手们发生了矛盾,两个女歌手在没有串通的前提下,各自准备暗杀男歌手。
一天晚上,女歌手甲潜入男歌手的帐篷,把毒药倒进他的水杯里。不一会儿女歌手乙也偷偷来到男歌手的帐篷,把男歌手杯子里的水全倒了。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她想让男歌手渴死。当天深夜,男歌手真的死了。现在问题来了,杀害男歌手的凶手,到底是女歌手甲,还是女歌手乙?说是投毒的女歌手甲吧,但男歌手并没有喝那杯毒水;说是而女歌手乙吧,是她倒掉毒药让男歌手免于中毒。不管怎样,男歌手确实死了,但凶手是谁却成了谜。
通过这个故事,凯弗引出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行为并不等于事情本身,只有二者构成因果关系时,行为才是事情本身。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男歌手的死因无法确定,这就给找出真凶带来了极大难度。因为两位女歌手各自暗杀行为只是一种行为,和男歌手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男歌手可能是因为她们其中一人的做法死去的,但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死去的。因此,找不出男歌手的死因,就不能判定是谁杀了男歌手。
除了行为整体性的问题外,凯弗建议我们还要考虑实施者的整体性。在这件凶杀案例,女歌手甲和乙是单独行动的,她们之间并没有串通一气,合谋杀男歌手。但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两位女歌手却是作为整体在演唱。这种复杂的关系也为侦破案件增加了难度。
所以,到底是谁杀了男歌手?天知道。明明知道有问题,却找不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哲学悖论的荒谬之处。
03 面包和信仰,你要哪一个?
再来看最后一个精彩的悖论。找工作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小镇青年古德曼为人忠厚老实,却没有工作。现在,在他面前摆着一份刽子手的高薪工作。古德曼身强体壮,被招聘方认为是最适合的人选。但问题来了,古德曼本人很反对死刑,而他又是个坚持原则的人。那么,古德曼会接受这份工作吗?
招聘方告诉古德曼,即使他不干这个活儿,也会有其他人干这个活儿,所以他最好还是接受这份工作。古德曼的想法却是,如果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双手一旦沾上他人的鲜血,那自己的余生还能心安理得地过日子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德曼在拒绝工作时,其实是将自己的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而养家糊口的责任被放在了其次。古德曼当然可以接受这份工作,那样他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为此要付出的代价是,背叛自己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古德曼不单是在选择工作,同时也是在塑造他自己。说到这里,古德曼有没有接受这份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哪种选择,他都得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古德曼得故事很有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两难处境,比如人们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凯弗认为,当人们遭遇重大的道德困境时,还是应该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忠于自我最重要,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追悔莫及。
04 哲学悖论是关于思辨的艺术
《上帝笑了99次》是一本哲学书。哲学研究的是生命和宇宙的最宏大最深刻的规律,所以它也被誉为一切学科之母。思考是哲学的魂,没有思考,哲学便不能称其为哲学。
而哲学悖论,就是关于思辨的艺术。你可以把悖论想象成头脑里的一场辩论会,正反双方就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悖论真的没有答案吗?并不是。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混淆或偷换概念。一般人没有经过逻辑思维训练,一看到悖论,就很容易落入悖论的陷阱,觉得双方都有道理,说得都对。那是因为,他们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悖论里潜藏的逻辑错误。于是,悖论就像是烟雾弹,成为麻痹我们思维的迷药。如果我们接受过逻辑思维训练,就能一眼洞穿悖论的荒谬之处。而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解悖。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大都是由看待事物的不同观点所引起的。哲学悖论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当我们保留哲学悖论的框架,再给它填充上不同内容后,就会发现,生活中悖论无处不在。
而悖论存在的意义是,从反面教会我们建立一种全面、缜密、多角度的思维模式。这样一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我们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从而看得更全、更深、更远。
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不愿意思考的人,其实是在逃避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哲学是思考的艺术,哲学不能改变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我们也将发现不同的乐趣。而这,正是哲学悖论的妙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