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除情绪债务
(1)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有理想
想找到生活的意义,就要有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其情绪就会没有目标,四处乱窜,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流动。这在别人眼里,就像是发无名火,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是比较糟糕的,因为别人想帮助TA都无从入手。
当一个人有理想时,TA的注意力就不会停留在参与TA生活的其他人和事,TA就不会刻意地想要去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属于生活里的一个元素,我们不是来掌控生活的,我们能有效掌控的只有自己,把自己掌控好,生活就会随之安稳有序。
举例,多数父母,尤其是早些年代的父母,你问TA为什么送孩子上学读书,TA定会说是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有出息了,能赚钱了,回头再衣锦还乡报答自己。不得不承认“养儿防老”这种观念的悠久和根深蒂固,因为人人都知道“饮水不忘挖井人”,可这个古训并不能适用到所有方面。
养儿防老,说白了就是一种投资回报的心态,重男轻女就是在这种思想下催生出来的,因为给男孩投资将来是能回收的,给女孩投资是泼出去的水回收不了的。
很多年前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当时就非常钦佩和欣赏男主丁元英(王志文饰),那种对生老病死的超前认知和对父亲癌症晚期的处理方式。当丁元英问主治医生,在中国是否可以选择合法的安乐死时,医生稍稍惊愕了一下,但专业的职业素养还是让他镇定地回答了丁元英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的提出,让丁元英的家人暴跳如雷,在他们心里丁元英成了一个冷漠的生意人。他们哭着喊着砸锅卖铁也要为父亲做最后的努力,他们对父亲的这份恩情是在乎的,对父亲生命的挽救也是发自内心的,但也更像是做给自己看,做给父亲看,做给别人看的,好证明他们的那一份孝心。
无奈他们没有资金实力去对父亲实施最后的挽救,都寄希望于最有财力的丁元英,然而,真正参透父亲意图的只有丁元英,他想尊重父亲本人的意愿:不给后人添债务,不做无用的垂死挣扎,多活几天意义并不大,体面地、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这是丁元英对父亲最高程度的敬意。
像丁元英这样能挑战传统世俗的人太少了,我并不是提倡所有人都要像丁元英这样理智,而是深深地觉得,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要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
养儿,是一项义务,作为父母,要么就不要生孩子,生了孩子就要尽力去栽培他,至于他将来要怎样,那是他的事,和父母无关。
父母的角色就是摆渡人,把孩子生下来,就是把孩子的生命接过来,然后陪伴他一段时间,传授他本领和技能,然后再送走孩子,让孩子继续走他自己的路。
如果父母经常这样想,就慢慢地觉得自己没有压力,就不会去埋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良心,就不会觉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结果也不知道孝敬自己,这种想法会给自己造成压力。因为TA把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寄希望于孩子的回馈。孩子要不要回馈,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孩子没有想过要回馈TA,一定是TA在回馈自己父母的方面没做好表率。
做父母的要常常想:我对TA没有什么恩惠,所以TA将来想过怎样的生活,那是TA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要怎么做是我的事,TA要怎么做是TA的事。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教育是一件既神圣又平常的事,孩子觉得父母伟大,是孩子的想法和认知,但父母自己不要陶醉在“伟大”的标签里,为孩子做的一切太平常了,没什么伟大的。
经常这样想的父母,就会逐渐解除掉这种情绪负债。
情绪负债的根本原因就是“得不到”,导致自己负“重”前行(此处的重,就是因得不到而积压的沉重情绪)。不要想着“得”就会很轻松,把自己有的东西“给”出去,身心当然会越来越轻松。
我不禁回想起几个月前的自己,那时觉得自己很吃亏,曾经深度怀疑自己的“懂事”是不是傻。那时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是无奈委屈、无偿奉献,同时期待被看见。那时的我认为,生命中经历的种种都成了我被动的承受,而不是主动的接纳,当然会觉得人生沉重无望,内心凄苦。
我对我的孩子果果的教育困惑也自然解开了。对果果,不是因为我生了他才必须担起养育责任,我对他做的一切就只是简单的“我爱你”。
当我心念一转,我的付出就不再是奉献了,而是存德积福,苦水一下子变成了光,我的整个生命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我顿时感觉内心富足无比。如今再度品味鲁米的诗,心中震颤不已。
尔撒静静地坐在动物身旁。
夜晚是如此平静。
这就够了,这句话始终是对的。
我们只是还没有明白:戴胜鸟已经戴上簇绒的冠冕。
每一只蚂蚁生来就佩戴精美的腰带。
我们感觉到的这份爱流经我们,就像一首奉送的歌曲。
现在的源头就在这里!
……
你看到火焰,光明就来临。
你期望血液,美酒就被斟满。
不要躲开你天大的幸运。
安静,不要试图去增加已赐予你的。
数不清的恩典已经降临。
是的,在转念的一刹那,我的感受就是,数不清的恩典已经降临。
我很庆幸我有这样的心理历程。
理想,有私的理想,也有公的理想,理想越是为公无私,就越不会觉得痛苦。比如拾荒这类环保事业,看到脏的东西,大家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去收拾。但是有些人做了这些之后,就会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功劳,这就是一种情绪负债,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陷入这种自找麻烦的状态。如果认为自己没做什么贡献,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本身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该做的事,那么TA的心就是自由自在的,情绪负债就被解除掉了。
希望被看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光有天性是难以存世的,也会容易不开心。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是一个从“想被看见”到“看见别人”的过程。很多人会觉得“成熟”是一件既悲伤又无奈的事,其实不是,成熟是必然会经历的过程,不是坏事,人都是经历了成熟才能重新抵达天真。
举例,一个家庭里面,母亲做家务的时候,总是碎碎念“家里这么脏你们看不到吗?就不知道打扫一下,你们知道我一天要花多少时间做家务吗?”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会形成这种心理惯性,TA就会觉得为什么别人不动,就自己动,自己这样岂不是很吃亏。其实如果TA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情,TA要这么做是自己的决定,就没有情绪负债了。
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就发牢骚“我这么辛苦地工作,回来连口饭都吃不上,我这么拼命是为了谁!”儿子会理解为,爸爸是为了这个家不得不工作,将来他自己工作了也会有这种认知。伴侣不理解,他会闹脾气,事业做得还可以,他还会耻高气昂。如果这个父亲觉得,工作是自己对事业成就的追求和挑战,他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得不为了家人而打拼的骡子,也就没有情绪负债了。
所以,一个人要不要自由自在、能不能自由自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没有关系。越计较越痛苦,越豁达越轻松。
(2)改变自己,摆脱情绪负债
前面已经讲了,一个人要不要自由自在,是自己的事情,那么,想要情绪得以改善,就只能改变自己。
首先,人要学会自我调整,把不必要的还清、拿掉,这样才会越来越轻松、自由、成熟。第一,不能压抑情绪,压抑情绪迟早会有大反弹;第二,不能过分控制情绪,过分压抑容易形成抑郁症、恐惧症,甚至自闭症。
情绪是一种感性的产物,要让它流动起来,去往该去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想说话,只想一个人呆着,那说明TA对这个世界是不信任的,觉得世界对TA是充满恶意的,其实世界是无意的。如今很多人或多或少、间歇性地会产生想要独处的想法,这说明是情绪在作祟,这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该做出调整了。如果是享受独处,那另当别论,如果是被动的、逃避式的独处,就属于失衡了。
其次,人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有人说,道理我懂,问题是我怎么改变自己的想法呢,我就是改变不了想法。的确,事情难就难在改变想法,这样的人很没有安全感,他们做任何决定似乎都需要一个保险栓,也就是说,如果想让TA改变想法,要给他一个改变想法的充分理由。
这个理由别人给不了,如果非要有理由,那就是“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改变想法,始终是自己的事,因为,让别人改变TA的想法很难,但是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还是相对容易些的。
很多时候转念就是一瞬间,在经历绝境和痛苦之后,反正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也没有更糟的结果了,还不如改变一下想法试试看。想法一旦改变,就是一个愉快的自我打脸过程。
改变想法,其实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但是为了不让事情坏到彻底,提前止损还是有意义的。
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是可以共存的,不要非左即右,非此即彼,非负即正,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是钻牛角尖,不切实际。答题都有多种解题思路,生活中的选择也不是只有A和B,不要自寻烦恼。
其实,每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人生要尽可能多一种体验。喜怒哀乐本就是最平常不过的情绪,缺少任一个生活都是不完整的。
比如你开车来到你要到达的一条街,在T字路口你开始想是向左还是向右呢,虽然确定这是自己要找的那条街,但是不知道目的地是在左还是在右。于是你凭感觉蒙了一个方向,当发现不对时,就开始后悔,觉得自己走了冤枉路,耽误了时间,情绪也随之不安。
有人却不这么想,当发现自己走错时TA会想:幸好走错了,不然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有意思的地方。反正已经走错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了,何必再增加苦恼,而且通过这次,自己得到了经验,知道以后问路要问清楚,这样就会减少错误。
想法改变的时候,心情和情绪都会改变。已经有科学家证明这种现象:看到一杯茶,你先说“这茶很好喝”,它就会真的很好喝;如果你说“这算什么茶”,那么它就会真的很难喝。
所以,父母和孩子用餐时,不要说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这是父母自己的味觉判断,不能作为孩子对食物的判断,菜好不好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
很多做父母的,孩子乖巧的时候他们觉得很轻松,孩子闹脾气时,他们就不耐烦了,他们只想看到孩子天使的样子,却排斥孩子像恶魔的样子。这是反人性的,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同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每一种情绪。
最后,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少管别人。没有人喜欢被管,所以通常情绪上来时,一开口就是“不要你管”。
管理情绪先从管理事务做起,当事情一团糟时,人的感受就是焦头烂额;当事情井然有序时,人的感受就是从容安徐。没有人能光凭脑子就把事业、生活、学业、社交等一切都处理妥当,要善用清单思维,善用管理工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每天早上起床,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首先要有个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洗把脸或洗个澡,可让人保持神清气爽。
先神清气爽,再元气满满,不要一开始就进入打鸡血模式,很难进入状态的,不仅状态上不来,还容易变得浑浑噩噩。冰箱挪动之后都不要马上插电,得先让它镇定一下,人也一样。
人到办公室前五分钟不要急着工作,先相互打个招呼,倒杯茶,看看自己的工作清单,稳定情绪,心中有数,再开始一项项启动。
到底是情绪决定了事情的有条不紊,还是有序地处理稳定了情绪呢?这两点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不分先后。
《管理情绪》下篇发文内容预告:
慎重选择情绪
用理智指导情绪
用“格物致知”指导感情
通过学习增强选择能力
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