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启功先生启功书法,学习书法是否应有“幼工”?启先生说,“书法不同于杂技,腰腿灵活,须要自幼锻炼,学习书法艺术,甚至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的年龄大了,理解力、欣赏力强了,再去练字,才更易有见解、有判别、有选择,以至写出自己的风格”。(《书法概论》北师大1986年版第62、63页)启先生的说法给老而欲学书者以理论的自信。但是据我所知,像苏老泉那样27岁发愤读书然后成了散文家的大有人在,过了一定的年龄刻苦练字而成为书法家的却几乎没有。所以我怀疑启先生是给已经不年轻的问者以安慰鼓励。――老人家厚道。当然,书法我是门外汉,无权评点门内的事。从当下高中生的写字来看,我还是觉得写字还是要“幼工”,学生写字从小学抓起,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现在的高中生,字写得好的很少。他们书写的坏习惯,纠正过来的成功率也很低。
后果可以推知前因,由当下高中学生的写字状况,庶几可知道我们小学的写字教学哪些方面更要着力的。
1、笔顺与笔画数
我这里说的笔顺指两个方面,一是一个笔画的行笔方向,二是一个字笔画的先后顺序。人是用右手写字的,根据人体学的原理,汉字的行笔是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如果倒过来,就很别扭。按照这样的方向,无须间断地一直下来只算是一笔。如,乚(竖弯钩)、(横折钩)、ㄋ(横折折折钩)都是一笔。而“口”的上与左连写就反了方向,当做两笔写。其左与下因为有上与右在先,就不能连着做一笔了。而“山”则不同,∟(竖 折)在先,不违背先左后右的原则。笔画的顺序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
这样做是从便捷而美观的角度考虑的,出于人体学的原理,有时也是为了字的整体协调。比如写“目”字,如果先写口再写里面的两横,则内部的上下比例不容易把握,写出来就不漂亮了。我亲眼看到有学生写“文”“丈”字,最后两笔先写捺后写撇,很别扭。盖捺放在最后写,是在权衡着前几笔之后,来决定其弧度、长短、轻重,整个字就容易协调美观了。
有些字的笔画数,因为印刷体的缘故,学生是看不出来的,这就要求老师点出,以使笔顺也正确。如卡(5画)、叔(8画)、肺(8画)、啤(11画)、身(8画)。高中生有人将“出”字写成两个“山”字重叠,把“击”的中间一竖也写断成两节;反过来,把“却”字中的“去”写成了4画。令人惊厥。(可参看拙诗《错字写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b837b70100khod.html)
2、字理知识
对于小学生,我们没有必要从造字法上来说字源。因为现代汉字与古代汉字形体上不一样了,如果过于纠缠字源,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如“日”,你说这是象形字,描摹事物形状的,古代写为 ,现在变成这样了。小学生要问这中间一点是什么,你怎么说呢,你说是黑子?这黑子也太大了吧。再如“寒”字,我们也不必要说那下面的两点指冰,中间的是草,上面的是指房子。这从字源上能说通,于写字却没有意义。
但是,有些字理的知识,我们还是要告诉学生的,使学生不至于死记误写。经常看到高中生将“落”与“萍”写成左右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他让草字头占半边。那是他们不知道“落”“萍”两个字都与草木有关,草字头是它们的意符。反之,将“满”字写成上下结构,像是与草木有关了。
很多学生把斜玉旁(王)读成王字旁(如珊、璋等),把肉字旁(月)视为月字旁(如脏、肺、膈等),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它们所属的字的意义范围,从而也影响了对这些字的理解。
3、结体与美观
相对字的正误而言,字的美丑是第二位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字的美观与否比字的正误意义更大。不工整的字、不干净的文面会给人印象恶劣。小学生写字之初,教导他们如何端坐、如何执笔,会让他有一生能保持的好习惯。这好的习惯是写好字的基础。
启功先生说,写字以结体为上,用笔次之。这对硬笔写字意义尤为重大。先生的黄金分割法以及“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等提法对习字者是很好的启迪。现在的高中生的字不漂亮,多数就是字写不正,笔画的搭配太随意。东倒西歪,支离破碎,乌斑点点,如震后的汶川。
也曾看到有人的写字,或许是因为太听信赵孟頫所谓的“用笔为上”了,把起笔与收笔夸张得很明显。本来钢笔字的笔画就短细,这样满眼的起笔收笔,像才学车的人在操场上打圈跑车,乱花着人的眼。当然高中生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练字,像李逵那样一路的砍杀,直来直去,管他什么鸟起鸟收呀。
把高中生的现状归罪到小学,应该是不妥当的。小学更多的是识字,写字不光是小学的事,初中高中更要强化。而教学实际中重视写字也只有在小学吧。初中特别是高中时间让中考高考强占去了,语文都不被重视了,何况你那几个破字。所以只能寄望着在小学学得好习惯,激起浓兴趣,延至中学保持发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