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职场8年有余,从销售到售前分析,从数据营销设计到大数据分析,我在技术的方向上做了好几次调整。虽然每一次调整都是朝着自己计划的方向上前进,薪酬也翻了三翻,但几年下来,我每次跳槽职位的层级并没有得以提升。
最近几年来,我在每次开会的时候,都注意观察了一下每个人开会时的表现,并得出了一个结论。总的来说,一个人的层级跟TA开会时的活跃程度是成正比的。虽然这个观察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结论,但它给了我两个信息:
语言能力上的自信,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
或者
层级越高的人,TA的语言能力就必须更优秀。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把语言能力当作核心竞争力去锻炼,都是自己的下一个努力方向。
语言的发端
智人的胜出,靠的就是丰富的语言。
如今的人类,即智人,其实还有其他人属的亲戚,包括:尼安德特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匠人、直立人等等。当智人完成认知革命,从东非出发,到达各个大陆后,这些人种先后灭绝。
大约7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就是认知革命。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是基因突变导致智人这次脱胎换骨。每种动物都有某种语言,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青猴就用不同的喊叫,传达有老鹰或有狮子的预警。
但和其他动物不同,智人的语言非常丰富。只有人类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狮子在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子,做了什么,并且和部落人一起商量如何抵御。另外,智人也可以八卦人类自己的社群,谁和谁不和,谁喜欢谁。正是这种八卦的能力,有效地维系着人类的交际沟通,通过八卦,人类甚至可以维系最多达150人的自然团体。
智人语言最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并且讲得煞有介事。讨论虚构事物的能力,对人类而言是场至关重要的认知革命。它是一切传说、神话、宗教、规则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你跟猴子说,只要现在把香蕉给你,死后就能到某个猴子天堂,有吃不完的香蕉,猴子根本不会放手。但人类会,人类会因为听说并相信“来世”的承诺,而牺牲现世的享乐。
这种虚构现实,尤其是人类“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虚构故事的能力,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人们得以突破自然八卦团体的限制,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说话的力量
演讲金句,人类营销大师用语言激荡起的巨大影响力。
会演讲不一定成为政治家,但好的政治家一定是在演讲中说金句的好手。
比如,罗斯福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肯尼迪总统也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罗斯福和肯尼迪说的这些话,目的是要唤起美国人最理想化的自我认识。但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说法,本质上是一种类似提醒的说法。他们表达了自己对美国人勇敢品质的信心,强调美国人是爱国的,是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然后让人们付出更多。在心理层面,这些话就好像家长对子女说,“你能做到,我相信你”。
互联网商业时代,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是公司抛头露面的代言人,他们都扛着“病毒式”营销和公司价值观传播的大旗。
苹果帮主乔布斯,生前通过个人的演讲魅力,给人留下过无数深刻的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某一款产品的发布演讲,而是他在Stanford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的那个金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一句话,不仅传递了他本人和他创办的苹果公司的价值观,也成为了世人学习和传颂的警句。
同样的,Space X的埃隆·马斯克,阿里巴巴的马云,小米的雷军,得到的罗振宇,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们,都是最伟大的演说家,是新时代的哲学布道者。下面是他们曾经说过的金句。
The first step is to establish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then probability will occur. —— Elon Musk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 马云
只要找对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 —— 雷军
坚持不是为了坚持本身,坚持是为了意外,为了拐弯。 —— 罗振宇
母语外的语言
母语,到底是家庭语言,还是出生国语言?
国外的华人里,很多大人以为孩子学英语是轻松的、自然的、毫不费劲的。毕竟英语是小朋友们的母语嘛,他们学英语不是在幼儿园泡上几年就搞定了嘛!哪里像我们成年人学英文那样苦啊。
可是有研究表明,第一代华人移民家的小朋友跟本地人(父母以英语为母语)家的小朋友相比,英语语言能力有质的差距,这个差距需要移民儿童用5-8年的时间追赶(Cummins,2007)。
是的,你没看错,是5-8年。即使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出生在英美澳等英语国家,2岁就上幼儿园,可能也要到10岁,才能真正追到英语家庭背景的孩子的英语水平。
仔细想想,再结合5岁女儿的语言表现,我判断这个研究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为了孩子能不丢弃中文传统,在家里都是跟他们讲普通话。现在上了快4年幼儿园的女儿,还有2岁的儿子,都是选择用中文跟我们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矛盾过,想在家里多说点英语,好让他们多练习这门家以外的通用语言,如此在外面讲话可以更自信点。可是,他们却并不想跟我用英语交流。后来,我研究发现,每个小孩都有自己偏好的一种语言,这是人类选择高效的天性,或者说的不好听点,是选择懒的天性。
因为我们一开始就重视对他们的中文教育,给他们讲故事、读经典,全都是用普通话来传递的信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把中文放在了主要用语的地位,英语目前只是附带用语,是一个在外面不得不用的交流工具。
老实说,即便我们想完全创建一个英文环境,也是做不到的。毕竟我们最常用的交流词汇,只有1万个左右,而成长的过程是充满各种繁文末节的琐碎用语的。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我们,缺乏全面又有深度的英语文化背景,所以可以说是有点力不从心。
所以,我认为母语实际上应该是 —— 母亲说的语言。
孩子们因为本能,需要优先跟母亲交流,所以一定是先掌握好家庭里使用的语言。而母语外的语言,只有在外界生存交流的紧迫性高于在家交流的紧迫性,才会完全变成主宰用语。
这就是为什么第二代华人移民,在青少年时期(10岁以后)完全摈弃小时候说的母语,即使在家里也要跟父母用英语说话。其核心原因就是人类选择高效的天性(偷懒的天性),在这个时期选择了对他们交流更有效率的英语。最后,因为说的越来越少,慢慢地中文就越来越生疏,进而完全放弃儿时的母语。
所以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不要担心你的孩子的英语,准备担心他们的中文吧。
华人孩子从中文转向英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语言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转移。对于华人第二代,保留一定的中文能力不但是多个语言技能,更是健康的文化归属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写在最后
语言,这样一个人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回溯历史,我们其实一直被一群语言能力最强的人引领着。
未来,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都必须把语言作为一个核心技能来开发。如此,才有可能从“被引领”变成“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