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可以点击标题查看)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你还在相信是过去影响和决定了你的现在吗?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看清人际关系里那些阻碍你幸福的人生谎言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是什么?这一夜,青年在哲人的启发里进一步体会与他人的关系,讨论如何才能有不受约束的自由。有一句话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但恰恰这是最难的。说真的,世界上真有自由这回事?那种可以活出自我随心所欲的自由?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前提是:放下对认可的追求。
1. 一味追求认同带来不自由,你不必满足别人的期待。
究竟怎样得到自由?
通常人们会想到金钱。拥有足够的金钱,是不是就不用看老板的脸色不用忍受不喜欢的环境,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对金钱的渴求被夸大,对金钱带来幸福的可能同样被夸大。看看现在有多少理财课程,多少训练营、干货、鸡汤文,都在教你用短时间获得最多收益的法门。
然后呢?只要有巨额财富,就能获得自由吗?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的价值和幸福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找不到爱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精神空虚,不和谐的家庭,这些烦恼,靠金钱不能消除,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既然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那些让你觉得最大的束缚也来自他人,很多是来自父母、长辈、身边的朋友。你想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就不得不听从他们的建议。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可欲求”,需要在他人的认可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于是,我们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从事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职业;因为长辈们的催逼,没有想好就匆匆结婚生子,不得不承受糟糕的家庭关系;太想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
这些不自由的选择背后,都是对认可的追求,是满足别人的期待去生活。
人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赏罚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之下,你做了恰当的事就会受到表扬,不恰当的事就会受到惩罚,其潜台词便是:如果没有人表扬我就不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为了他人的表扬而做好事,是外在的动力,并不是你自己的渴求。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也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坚定的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强调,我们最终是为自己活着。你不需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也不必满足你的期待。
这需要我们追问内心,你拼命工作想要出人头地,是证明给别人看,获得别人的认可还是真的想追求这份事业的成就感?你是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或者为别人不满足你的期待而生气?如果你是一个母亲,你会为孩子没有找到一个体面地工作而觉得丢脸,还是对他自己的选择表示赞同?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就描写了一个无法满足父母期待的女儿压抑自我,最终自杀的悲剧。“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觉得每个父母都该看看这本书,看看父母的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压力,看看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是多么重要。
2.分清是谁的课题,想清楚选择的后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一味追求认同,就要按照你所认为的他人眼中的认可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选择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
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身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大概多数家长都会想办法控制孩子玩电脑的时间,上补习班,用更有吸引力的奖励和更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督促孩子,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负责,是天生的责任和义务。
但这样真的是家长口中所说,都是为了孩子吗?
前面的章节里,我们读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亦即人生的三大课题,也提到过分清课题的重要性。这一章则从摆脱追求认可的束缚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的第一步,就是要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其实标准很简单,就是看这个选择的后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回到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是谁将最终承担成绩差的后果?父母不能替代孩子去过这一生,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最终还是孩子自己承担。父母的要求不过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心或者支配欲。
也就是说这是孩子的课题,而非父母的课题。如果父母只是命令孩子学习,这便是干涉孩子的课题。这是为了我而非为了你,孩子能察觉到这种论调的欺骗性,才会反抗。
难道要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吗?阿德勒主张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加以帮助,但决不妄加干涉。
这是一种信赖关系,孩子能感受到理解、支持和鼓励,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必须承担的后果,产生主动的学习意愿。
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改变,只会产生更有力的反弹。
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就是要冷静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理应回报以懂事好好学习选个好工作早点结婚生子,满足家长的期待。痛苦和烦恼恰恰由此产生,总是把孩子的课题当成自己的课题,孩子也就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自由。
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是谁的课题,也需要丢开别人的课题。信任和爱,是你自己的课题,但别人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和爱,则是他们的课题,同样不必满足你的期待。
3.真正的自由是切断人际关系的羁绊,不怕被别人讨厌。
简单的人生如何获得?做减法的关键是放下别人的课题,放弃他人的认同。
社会里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少人的苦恼就来自处理不好这些纠缠的绳结。阿德勒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把这些盘根错节的绳结切断。
这听上去不可思议。我们能做到吗,能在孩子的糟糕的成绩单面前保持淡定?能在上司指责时不心生怨念?切断人际关系的羁绊难道不会造成我们被孤立?难道给出选择学校工作等等指示不是长辈的责任吗?
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阿德勒的答案是,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不过是走在他人的轨道上,可能比较轻松,但却没有真正的自由。
每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承担选择的后果。课题分离不是冷冰冰地抛下一句,这是你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就扬长而去,而是放弃回报的想法,放弃只从别人的认可里感到成功,做好自己。
你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喜欢,一心想要获得他人认可,就不得不考虑他人的眼光和指示,努力满足他人的期待,这不过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欺骗。想想看,一个总是抱怨上司不赏识自己的人,不过是把得不到赏识作为不好好工作的借口罢了。你的课题是好好工作,是否喜欢你则是上司的课题,你无法决定。
这听上去有点尖锐,但很多事恰恰如此,分不清课题让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让逃避真正的问题成为习惯。
不想被人讨厌,是人自然而然的倾向性,克服这种本能和冲动,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不是在欲望和冲动的控制下生活,而是一种把向下滚落的自己从下往上推的生活。
有句话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更是如此,若是称为本能和冲动的奴隶,只会在顺其自然的借口下越滑越远,掉入懒惰的深渊。
阿德勒所说的自由却充满了主动选择向上的能量,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怕被人讨厌。在这种状态下作出的选择,正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作出的选择。这是自由的真正含义,也是获得幸福的勇气来源。
处理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自由地选择也许艰难的人生道路,人际关系的主动性便掌握在自己手里。改变是从自己开始,当家长不再以时间紧替孩子系鞋带,而是帮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孩子便能学会勇敢面对难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