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路
《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二篇,同《三峡》一样,也是描写山水的名篇。与《三峡》不同的是,《三峡》都是写景,只是在文章最后写渔人歌唱的时候,染上了一股凄凉的色彩。《答谢中书书》,文章表达方式除了描写外,还有议论和抒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抒发了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也为自己能像谢公一样深得山水之乐而自豪。而这些,我打算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进行感悟。
二、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能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二)、朗读成诵,能够深入佳境,触摸作者灵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唱歌式导入
教师深情歌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同学们,这首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美好画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又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江南美景呢,让我们带着期待与享受的心情走进文本吧。
(二)、朗读 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个读 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四时:四季
俱备:齐备,全有;俱,都,全
晓:清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与:欣赏
重点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译读 体悟美景
分组翻译,训练描写及想象力。1—4组简单明了的翻译,5—8组想象丰富的翻译
一组读文本,一组读译文
体会其中之美
示例一:
简单明了型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示例二:
想象丰富型
天地自然的大美,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看,那峻峭挺拔的山峰,高耸入云,白云在山尖处漫卷,轻舒。那澄澈清凉的溪水,仿佛一面镜子,为山,为云,梳妆着,打扮着。溪水两岸的石壁啊,真是色彩斑斓:似火的红花,青青的小草,苍翠的古柏,蓊郁的林木······尤其是那修长多姿的翠竹,在清风中摇曳成一首首动听的歌。季节仿佛在这里停留。清晨的薄雾,一丝丝,一缕缕,正在慢慢消散。猿猴们刚刚张开惺忪的睡眼,早晨清新的空气让它们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仿佛在招呼同伴快来享受这一刻的美好。鸟儿们早就把歌飞了起来,那婉转的曲调,直沁入人的心!傍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夕阳的余晖醉了山,醉了水。你看,那一道霞光,温柔地铺在水面,金色点点,惹得鱼儿们争相把头露出水面,想把世界看个究竟。人,身在其中,不禁飘飘乎羽化而登仙!可惜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领略山水的奥妙了。
(四)、变读 触摸灵魂
变式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变式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生反复朗读,说说老师变式的理由。
预设:
变式一,是从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变。变式二,从整齐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变。
鼓励学生都变成四言。
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仙都,吾与其奇。
讨论最后一组变式好不好。
教师总结:
这节课以读为线,设计了朗读,译读,变读,既理解了文章内容,了解了议论抒情描写一体的写作手法,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