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的原因,我接触到很多初创企业,发现很多成功的创业总是相似的,失败的创业总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创业失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大而全。
很多老板转型创业时一开始就想将自己的使命、愿意、价值观一下子能够描绘出来,花钱请一帮团队将实现,但是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老板发要求的愿景一下做不出的,后期资金又有限,一下子将整个公司的运营拖累,各方面的营销方案,后期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进去,从而导致这个项目流产。
比如我身边一个传统老板小G就是这样子的:
小G,东北一个小伙子,曾经在保健品经销商领域赚了不少钱,于是南下广州进行二次创业。那么之前的创业成功让小G有些资本,可以进行二次创业,基于现在是知识付费的风口,小G他决定将这次创业的方向定位于在线教育,让用户进行知识付费。
在这个在线教育领域有很多佼佼者,比如新东方,刑帅教育,千聊,荔枝微课,喜马拉雅等各类知识付费的平台,他们都做得很不错,平台内容挺丰满的。这里也说一下,在中国创业有个小毛病,就是一形成风口,成堆的跟风创业,小G也不例外。那么小G这次的模仿对像就是千聊它们的模式。
于是大量招人搭建团队,什么IT部门,影视制作,内容创业,新媒体等各类人马都上齐了,然后吭吭哧哧地模仿千聊搭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影视录制设备,人工成本,写字楼的租金等成本,平均一个月开销30万+,就转眼过去了大半年。小G原来之前赚了钱,一下子烧了200万,项目连一半都没整完,小G开始感觉有资金压力了,比如影视制作本身需要多人协作,现在变成能一人干绝不请第二个,营销推广费用,也有每月有个几万元推推,变成靠免费操作推广等等,整个业务链流程一下子因资金被困住,人员士气低落,基本上整个项目形成一个边缘项目了,平台上画面制作不好,内容不全,不够干货,播放时卡等等各种各样的吐嘈,小G之前的底气一下子泄了气,美好愿景,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以。
其实,上述案例,身边也有很多人创业时都是满腔热血去整项目, 一开始追求大而全,最后却死于全,可谓是成为“全”,败也“全”。我们会发现,现在创业成功的大多一开始就是追求小而美,积累足够多的用户后,再开始横向拓展自己的版图。比如小米,一开始就是专注手机的,它的口号就是专为发烧而生,但现在你发现小米不仅仅卖手机了,它还卖笔记本、扫地机器人、电视等各类电视。再比如广州番禺有一家刑帅教育的公司院长也是创始人刑帅,他现在的平台上有设计创作,IT互联网,金融投资,升学自考,传媒艺术等各类课程,平台上还挺丰满的,算是创业比较成功的。但要知道他最开始创业,是聚焦在Photoshop上,而且还是在QQ群那教学。也就是刑帅创业一开始也是在走小而美的路线,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开始把自己的路径慢慢拓宽,慢慢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也是我们现在见到平台的内容的多样性。
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了,由小而美拓展到大而全,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一开始做英语培训,不现在也做留学,汉语培训么等等。
在这里也做个总结:创业一定要将所有的精力、资源、核心竞争力聚焦在某一点上,形成单点突破,才能赢得市场。同时也借用小米雷军的创业建议“一定不能雇太多人,做太多事,贪心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