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的舞蹈课上,一对老人对孙女“大打出手”。
起因很简单。舞蹈课已经开始,女孩也准备就绪,就是死活不愿入场。爷爷手起掌落,女孩应声而哭,皱起眉头哼哼起来。
爷爷继续推搡无果,便一脚踢出去,旁边的奶奶,不仅不劝架,还紧跟着一句汉骂,满脸憎恶,仿佛这女孩犯下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女孩依偎到爷爷身旁。爷爷和声劝了几句,她置若罔闻,只一脸痛苦的默默抵抗。爷爷怒了,接连几脚,而奶奶……直接用手里的衣服照着女孩的头扑打起来!家长们和老师纷纷劝停。
我忍不住多看了女孩几眼。她穿着大红的毛衣,有漂亮的眼睛,眼神里却充满胆怯退缩。不知是我的关注,还是打疼了,她望着我,哭的更大声了,只是没有平常儿童的恣意任性,像是平稳的河流的浪花,翻腾不出岸堤。
于是赶紧收回目光。我怕她误以为,这目光是对为她“不听话”的指责。恰恰相反,我恨不得冲不上推开爷爷奶奶,并质问,“你们果真是爱她的吗?!”
他们罢了手,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替她换好外出服(照顾不可谓不悉心),临行前爷爷对老师表示歉意,我听见奶奶的嘀咕,“回家还得打!”
女孩只是对舞蹈不感兴趣,何错之有,当着这么多大人、同龄人的面,被所依赖的亲人连番打骂?
舞蹈老师说,女孩是某音乐学院老师的孩子,想来,打骂的背后,不无”望女成凤“的殷切和焦虑。
只是这种不尊重孩子意愿的做法,不仅让”兴趣班“丧失吸引力,更成为孩子的痛苦之源,他们所期待的“学有所成”又怎能实现呢?
绘画、舞蹈、跆拳道、围棋、钢琴……近日接娃放学,每次都能收获一沓传单。
兴趣班名目繁多,也都有自己的教育价值。有的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有的锻炼沟通、表达或动手能力,还有的激发儿童的审美和创造力等。
最近,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最多两年后,高考将不再区分一、二、三本,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
显然,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人生才会充满乐趣,也更容易成功。
专家呼吁,“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要常态化,放弃功利化导向,越早越好。”
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才会越轻松,孩子今后的路也才更顺畅。
但要注意,“越早越好”是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早”,并非鼓励拔苗助长。
只是,孩子和家长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家长的关注点和孩子的兴趣点也未必一致,上或不上,上什么,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
曾有媒体报道,一位11岁的孩子5年内上了30个兴趣班,由于压力太大,竟然满头白发!
没有现在,何谈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家长在进行选择之前,务必想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兴趣班?
兴趣班自然是因兴趣而设,那么首要考虑的,便是孩子的兴趣。
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上了没有、上了哪些,不是孩子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让自己”有面子“,更不要单纯为了艺术考级或小升初加分等功利目的。
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及过于功利的做法均不可取,事倍功半是小,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得不偿失了。
如今的兴趣课基本都有试听,可以通过多试听,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孩子的年龄阶段、特长天赋等进行选择。
选择孩子喜欢的适合其年龄阶段的课程,孩子乐在其中,更专注和投入,效果自然更好。
比如,K从小喜欢动手,试听了一节乐高后强烈要求报名。一年下来,每次上课都很积极,而临下课,都是欢呼着拉我进教室看她的”作品“。对于她和我,上课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以前没娃的时候,我对兴趣班很排斥,公交车里看到背着书包赶场的小朋友,常自作多情的替他们感伤童年。
及至有了娃,育儿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思考,渐渐意识到:符合儿童特点和兴趣的兴趣班不是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助力儿童成长。
兴趣班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塑造良好个性“,就学龄前儿童而言,它的价值甚至高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K快3岁的时候,我们报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
事出偶然,时值冬天,常带她去各类教育机构试听,了解教育理念,顺便蹭玩。然后发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活动中,K在家被忽视或不明显的某些性格缺陷显露出来,比如公开场合胆小,不敢主动表达等。
看到上课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快乐的扭动身体,蹦蹦跳跳唱着英文歌,而她像个小呆鹅般站着,我下决心要帮助她改变。
所以报名的动因,不是冲着培训机构的大小、品牌、硬件舒适和她能学到多少单词,而是该机构的教学方式符合我的预期:有一天,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变得热情、自信、勇敢、大方。
如今,那个怯生生的K不见了。每次老师问,“Who want to try?”,她总是积极的举起小手,大声回答,“I want to try!”。入园后老师反映,K回答问题很积极,习惯成自然也。
想要什么,做什么,或需要帮助时,就大声说出来,错了也没关系,这是她在英语学习之外,更让我欣慰的成长。
借助兴趣班课堂,观察孩子的表现及与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了解他们的特性,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有一次,K参加培训机构的”抢凳子“游戏。前两轮顺利抢到凳子了却突然退出(后来拐弯抹角了解到因为怕输),还有个女孩因为最后一轮没抢到嚎啕大哭到party结束。
她的退出和女孩的大哭让我正视儿童情绪问题,因此阅读了很多儿童心理的文章,并在陪伴时,想方设法的通过游戏等予以引导和纠正。
后来,上了几次HABA课体验课。第一次,老师告诉我她有点怕犯错。再后来老师说,一起上课的小男生走错棋很生气时,她会一旁安慰,”没关系的,我有时还不是会走错的!“,我暗暗松了口气。
乐高课有段时间老师爱出抢答题,得星星多的小朋友,便是下节课的班长(负责擦黑板),她每次都很踊跃,但还是输给了同班的男生们。
有时心想要不要跟老师沟通一下,给她一次机会做回班长?想想又忍住了,她并没有因此难过不开心,我倒比她还在乎这个“荣誉”了,况且,享受过程,不纠结输赢不正是我想要的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栀”。
兴趣班是助力成长还是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取决于家长们的心态和认识,多想想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我们的初衷,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人说,”艺术是拯救,懂艺术、懂美、懂温柔的孩子,不管以后成就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是拿到了一个武器的,这个武器,就是安抚自己的孤独。我们让孩子了解艺术,不是一定为了培养一个艺术家,而是让孩子在绵长的生命之中,孤单的时候,有温暖的火;困惑的时候,有求索的路;低谷的时候,有排解的茶。“
一切的一切,基于他们的”快乐“和”成长“才有意义,否则,为什么要去做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