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富人思维”这个词很热,但到底什么是富人思维呢?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就是有意识地跨越生活和工作中的“稀缺思维”。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稀缺》里这样描述稀缺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注意力被自己所欠缺的事物过分占据。比如说,越是缺钱,就越容易满脑子都想着钱。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作者却发现,那些越在乎钱的人,却越挣不到钱。因为,他们对钱的认知是错的。
之前看《西虹市首富》我就在想,倘若我是故事主人公,我该如何在一个月内花光10个亿呢?我居然最先想到的是购买我现实生活中最缺的物质资源,更不要说学着钱生钱了。“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不只是个笑话,而是「稀缺思维」带来的后遗症。因而中国的"精准扶贫"不单单给穷人发钱,或给拖延症患者放宽时间,都是徒劳,因为他们缺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如何善用资源的思维。如何才能转变思维呢?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帮助我们接近目标的工具。大多数人都忘了这一点,才会执迷在对时间和金钱的管理当中,无法自拔。做好精力管理,比资源管理更重要。而所谓「精力管理」,就很像理财:想让钱越来越多,就要收入>支出;而想要管理好精力,就要让你的精力闲余>精力消耗。可以从两大角度去调整:(为避免阐述得过于抽象,我会用投资的思维讲具体)
1)减少消耗。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过多噪音,只能持续损耗精力。比如说你身边一定有炒股的同事们,他们多数都有盯盘的习惯。更有甚者,上班时间都会分神,不仅影响正常工作,也坏了投资情绪。想要跳出陷阱,首先要学会对日常事务的优先级排序,把精力专注在高收益的事务上,屏蔽噪音,才能产生更多价值。
2)储备精力,创造闲余。时间是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却总是疲于奔命?关键问题出在资源分配上。其实花钱和花时间是同理,都是“买资产不买负债”。所有能丰富个人见识、体验的都是资产。比如,开拓眼界的旅行,增长学识的付费内容等等。反之,不能给人带来持续快感和未来收益的,都属于负债。高效能人士,不过是把资源用对了地方,并尽量减少「时间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把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中,创造更大价值。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实生活中,从小事出发,开始练习精力管理,习惯成自然,就能逐渐摆脱“稀缺陷阱”——(以下这些只是抛砖引玉而举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清单革命的热情。)
1)每天工作开始前,对当日重要事项按优先级列一个清单;
2)工作时间,关闭非必要的网站/APP;
3)工作日,用固定的某几个营养套餐,取代“今天吃什么”的烦恼;
4)每月或每周,写一张必要物品购物清单;
5)每天早上5分钟,思考1年后的今天,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
6)上个月报的单词课,改善我的英语能力了吗?无效就及时放弃;
7)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付费会员,就赶紧买;
总结下来,就是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最重要的事务上,避免其他噪音干扰;用固定搭配,减少日常决策时间;学会用长线思维,来代替及时行乐的冲动;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行动的必要性,避免无效努力,学会为好的内容和体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