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王子姐姐的这个回答,经典!
参加完大会,在回北京的路上,和王子姐姐聊天,聊的很嗨。
她说,昨天看到演讲嘉宾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触动太大了,我也好想登台演讲!我发现,每一个嘉宾都在自己的领域真正做到了「极致践行」。
我问她,下一次登台演讲,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呀!话说,最近你有没有一个想要极致践行的小目标呢?
她说,我想做的有很多哎。
我说,要不,咱们现在问自己两个问题:
哪个更重要?
哪个最重要?
面面俱到你做不到,但是把一个点做到极致,你完全可以的。
她花了很长时间想了想,然后说,我觉得我目前最想做的,是通过文案变现。
我说,咱们有一个方向了,然后,你有没有想过设定一个阶段性目标,开始极致践行呢?
她说,想在9月1号,初步写好两篇真正的文案。
我说,这个目标真好。那接下来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她后来说了三个关键词:读相关的文案书,请教牛人,不断实践……
当她说出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却一脸懵逼,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回复。
牛牛姐曾经发过相关的能量按钮
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掌握最小必要知识?
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回答。
002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今天读刘润老师《5分钟商学院·个人篇》,有一篇文章《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对王子姐姐的答案,彻底打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
想要快速了解「文案」的最少必要知识,有4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大量泛读。
在豆瓣网上,搜索“文案”或者相关关键字,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等等。
然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要注意几点:
01. 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
很多人不看自序和目录,这又是一个坏的习惯,因为作者会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
02. 15分钟泛读。
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
03. 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
用个长一点的下午,或者再加上晚上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读完。
第二步,建立模型。
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第二天早上,给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建立模型。
应该怎么做?
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第三步,求教专家。
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求教真正的专家了。
为什么要先建立模型,而不是先求教专家?因为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全局观,问不出好问题。另外,有些专家有犀利的洞察,但也未必有全局观。他自由发挥2小时,你可能不知所云。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找业内专家,可以上类似于“在行”之类的平台,花些费用,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然后,修正你的模型。
第四步,理解复述。
花了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求教,剩下的10小时,可以花在“复述”上。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
最终,你就用20小时,快速的学习了一项完全陌生的知识。
刻意练习,是帮助我们从“学会”到“精通”的学习方法。而从“不会”,到“学会”,也许这20个小时快速学习完全可以。
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花5小时,大量泛读;
第二,花3小时,建立模型;
第三,花2小时,请教专家;
第四,花10小时,理解复述。
003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当我看到刘润老师的这篇文章后,醍醐灌顶。因为任何一个陌生的领域,都可以按照刘润老师提到快速学习的方法,快速掌握这个领域的最小必要知识。
但是,了解和掌握是前提,想要达到真正的精通,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练习。
刘润老师提到,学习有且只有三种:
01 知识
02 技能
03 态度
知识,就如同1+1=2,已经被发现并证实的规律,我们可以靠记忆来获取。
但是技能就不行了。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沟通技能、演讲技能和写作技能”,而不说“沟通知识、演讲知识和写作知识”,因为技能必须要花时间不断的练习才能习得的。
同样的,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20小时快速掌握陌生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更多的偏向于知识层面。
想要达到王子姐姐所说的在文案领域的精通,极致践行。必须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识后,不断的运用这种方法刻意练习,才可能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