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这里,转载请注明出处。
【吐槽】简书没有副标题真是不舒服【/吐槽】
你以为减肥就是与体重秤和脂肪做斗争?可能不仅仅是这样。在以瘦为美的风潮影响下,减肥是一场把自己当做敌人的战争——简单来说,就是“看不惯自己”。
我也时常会奇怪,为什么好多瘦瘦的女生都嚷嚷着要减肥呢?尤其是大餐当前,在我面前扭捏说“啊~~~我要减肥~~~”的时候,都感觉是一个巴掌打在我(这种比她胖的女生)脸上。但话说回来,我的体重也属于正常,坦白讲也并不需要减肥,但却总觉得自己胖、胖、胖,这里有肉、那里好肥,立了无数条毒誓但最后总是被打败——又不是美女明星,这么苛刻干什么。
在《幻想丑陋》一书中,作者谈到了“体像”这个概念。实际上,胖不胖、该不该减肥,很大程度上不是size和weight的问题,而是自我认知的问题。“体像”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即是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心理感受,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极端的节食是体像障碍的一种心理表现,来源于个体对于自身躯体的歪曲认识,体像错觉表现为对于体重的错误知觉——高估实际体重的体像与低的理想体重体像的矛盾,并导致害怕变丑、遭人排斥的自卑心理。
体像是怎么形成、又是怎么一点点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认知的?减肥虽然是个人选择,但产生减肥的需求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社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通过对“自我觉知”的影响,让广大的年轻女性内化了社会的需求,产生了“减肥”的想法,甚至发展出病态的心理。
Markus和Wurf用自我图式(Self-schema)解释了这一现象。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貌似跟本我、自我、超我有点相似呢……)。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使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而不能缩小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激怒的情绪。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我(例如苗条、漂亮、吸引人);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促使她们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在“瘦=美”的概念影响下,为身材“达不到潮流趋势所要求的瘦”而感到的烦恼和困惑,让整个心理走入了恶性循环。
而对自我认知的扭曲则加剧了焦虑。自己的行为也会影响主观上的推断——“今晚吃多了,感觉肚子上肉又多了一层”,虽然脂肪的消化吸收要用上两三天,但心理认知可跑得比这快多了。
再有,就是身边人的影响。如果周围的人都处于节食减肥的过程中,寝室里天天都在讨论怎么减肚子怎么减腰怎么减腿,互相比比划划捏来捏去,那么自己也很容易推断出自己“也需要减肥”,更别说别人对自己身材的评点和无意间的吐槽了。
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现代传媒的发展,在视觉信息爆发、泛滥的当下,则更是从社会层面上掀起了减肥热潮,以惊人的力量形塑着个体的知觉。也许在当初只是著名设计师的心血来潮,将骨感到病态的名模凯特•莫斯捧红;而这却造成了骨感美的泛滥,传统文化中女性丰满美丽的身材反而遭到了唾弃。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的瘦是基因决定的,或者就是单纯的肠胃不好。但铺天盖地的视觉宣传,将具象的形象和抽象的概念直接相连,也让“瘦”在大众舆论的引导下成为一个“优点”。这引导着众女生和一部分男生在自我图式的形成过程中,将“减肥”的需求内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认识(的误区)。
自我觉知如果放在社会联系中来看,则有了另一层意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追求瘦为美的年轻女性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表现出来强烈的公众自我觉知意识。她们太看中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它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
但往往实现理想这种驱动力是有负面作用的。减肥的努力只能使羞耻感有增无减,更多地意识到自己达不到社会理想的失败,促进个体更加努力去节食(Noll & Fredrickson)。当今社会,我们处于人与人互动的洪流中,社会的标准的形塑也更加深刻。
如果你的朋友圈都在晒减肥照(当然也有晒吃货的),晒新买的衣服,或者干脆直接晒身材,那么你的自我就会更容易动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是社会自我的重要内容,社会和他人所设定的角色期望和自我的期望相融合,强化了社会角色的意义,让自己更为趋向于迁就社会和他人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说,“减肥”的“瘦美人”们,通常都是“活在他人眼中”的。“美”更多地是展示给周遭社会,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喜爱、不被他人所鄙视或者贬低。
总之,过度减肥,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近乎于摧残的行为。由于极度害怕发胖,形成对体形体重的感知障碍,以及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形和体重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自我觉知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需求,从而使减肥成为一种“必需的行为”。今天你减肥了么?这仅仅是和“看不惯的自己”打仗罢了,但如何“看惯”自己,则又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