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玟岐《岁月神偷》的前奏响起,仿佛我被一把拉回到了在操场漫步的那个余晖映照的下午。
广播里传来南湖之声的播报,二运体育场上人声鼎沸。不远处,篮球队裁判员短促的口哨声此起彼伏,橡胶鞋底在篮球场地面的摩擦声断断续续。
我在四百米长的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走到了毕业的那天。
(1)大学毕业四年后,大家都在做什么工作?
2021年中下旬的时候,我在一线业务部门工作,业务受到了疫情比较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在行业内的影响深化,在规范行业流程和调整组织架构的同时,刚上市一年多的公司涌现出了一些新兴部门和岗位。当时有些犹豫,不确定要不要转岗。
大学毕业之后,同班同学各奔东西,大家从事了不同的行业和岗位。有些好奇各自的生活状态,也希望可以从大多数人的选择中找到一丝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教训。
于是毕业四年后,在班级内部做了个问卷调查。由于各方面原因,当时只在班级群里发布了调研结果,并未就此展开过多的深入探究。
一直觉得,很多人在刚毕业的前三年会经历一个对社会观念重塑的过程。时至今日,又过了三年,再来看当时的问卷调查,可能一些变了,一些没变。将时间轴拉长回看过去,总是会有不同的体会。
班级人数大概30多个,所从事的公司包括招*银行、中国*通、杭*地铁、阿*巴巴、美*、快*、Sho**、南***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职位从管理培训生到产品经理、公务员、互联网运营、用户体验设计、项目策划、设计师等。
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选择了在国内外继续读研进修,很多人换了专业,去学了统计学、经济学、新闻传播、法律等;一些选择工作的朋友,转行去做了编程、UI设计之类的偏技术性的工作;在大三开始实习的,基本毕业后都去了BAT、美*、快*之类的互联网大厂。
大三开始实习、毕业后在BAT做产品经理的收入已经是传统企业薪资的一倍。因为高薪和扁平化管理,互联网大厂让年轻的毕业生们趋之若鹜。
关于职业规划,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计划在现有岗位上寻求升职加薪,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同学因政策或个人规划尚未确定未来方向,只有极少数同学希望以后可以从事自由职业。
大家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三三两两或踽踽独行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
(2)“孔乙己的长衫”脱了吗?
想起了这两年在互联网上甚嚣尘上的热门话题——“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该观点认为‘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长衫象征其“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在当今社会,学位证与毕业证已转变为当代青年身上的“新式长衫”,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这种“长衫”也成为限制行动与思想自由的沉重镣铐,使得一些高学历者难以放下身段,接受职业教育或从事体力劳动。’
说起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我应该可以稍微bb两句,虽然我时常觉得自己也并没有穿着过孔乙己的长衫。
毕竟我是一个试图考研最终“未遂”的人,身边不乏很多出国或者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优秀同学。有人认为自己做过的最大错误是“不该毕业后去一线城市工作”,因为觉得“学历不够高”,这位同学后来选择了出国进修。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论是我或是我的很多同学们,大家心里并不觉得一个211毕业的本科生理所应当地被视为“已经穿着长衫的孔乙己”。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了474万人,在校的博士研究生的总人数是105.07万人。
如果你曾有过进一步提升学历的想法,我相信很多朋友会明白我在讲什么。这一点对于专科生、二本、一本,211,985又或者C9,其实是相通的。
因为当你抬头就会清楚地看到,总有人与星空之间的距离比你更近时,你几乎不可能觉得自己是那个正处于星空之上的人。
只是就周围同学的选择而言,我似乎确实走了一条不算很常规的路。这一点在我去做了房地产中介后,表现得也更明显。
因为在某南方一线城市的CBD做过租房业务,接触到的客户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国内985名校或者国外高校毕业的大厂员工和一些漂亮小姐姐。
市中心的单身公寓,租金最低4000元人民币起步,不含水电费管理费之类的费用,可以合理推测一下客户群体的工资收入。并且,这其中大多是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人,由此也可以见得,读书是有用的。
(3)毕业多年后重新高考现象刷屏
最近两年,三不五时地就会有毕业多年重回校园参加高考的新闻刷屏,这样的新闻总是和个人职业规划、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压力、学历贬值这样的词语如影随形。
志愿填报导师张雪峰在网上的关注度一路高涨,家长们对专业填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普通本科的很多“万金油”专业设置由于壁垒不高以致可替代性过高,于是就业人员开始比拼加班熬夜,陷入恶性竞争。
据一个朋友说,某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同学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里人不太懂该报什么专业,去咨询了体制内的某领导,最终接受了建议,填报了电力相关专业,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了体制,每月工资一万多准时到账。而考了同样分数报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你凭什么认为你十年寒窗苦读比得过我三代从商”这样的说法。设身处地,这种现象很难不让努力学习却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收获同样回报的学生感到无力。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某985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要考公,因为专业限制可选岗位非常有限,有些年份甚至没有对应岗位,只能去报考三不限岗。而与此同时,专升本或者二本毕业的同学,选择了适合考公的法律、汉语言文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类专业,在备考编制的起跑线上就已经甩掉了一大群人。
当然,这些无法看作绝对的得与失。必须要承认,四年的通识教育,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家庭初代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受到了多种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也因为第一学历而拥有了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
在人工智能异军突起的动荡时代背景下,这些都加剧了当代本科毕业生的不安全感。
越来越多人想要挤破脑袋进入体制内,身边有太多年复一年备考编制的朋友。而已在体制内的上一辈人,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源优势,为下一辈人的后继加入扫除了很多障碍,这是人性使然,不言而喻。
从汉代的士族雏形,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控制古代中国几百年的门阀士族终于落下帷幕,固化的社会阶层得以打破,两宋继而开启了平民时代。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门阀士族的故事可以不再重演。
(4)专业壁垒不高的本科毕业生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没有家庭的托举,大多数普通人最终都只能沦为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读书考试固然可以凭借一腔热血和勤奋实现,而为人处事的教育缺失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下的封闭影响则更为深远。
这让我想起了在之前的班级问卷调查中,全班只有一个人认为“忽略了对人脉资源的积累”是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犯的最大错误,而这位同学就职于BAT某头部互联网公司。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甚至未曾意识到人际关系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据另外一位朋友说,他进入某领域头部企业并非通过招聘渠道投递简历,而是在球场偶遇公司领导,打羽毛球打进去的。对于一个“小镇做题家”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没有任何贬低小镇做题家的意思,我本人也算半个做题家,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自觉个人的刷题能力也没有很多学霸那么强。)
很多初入职场的普通人家的小孩会无意中忽略了领导对于“安全感”这件事的追求。中等以上的业务水平,可以让领导有KPI上的安全感;而较高的忠诚度,可以给领导不用担心胳膊肘往外拐的安全感。同时,过度安全感的反面是PUA。
权力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春药,我不太确定。但是就我个人而言,非常认同一句话,“追求权力是零和博弈,但追求财富是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只能你死我活,而正和博弈可以双赢。去追求无限的财富,而不是在有限的岗位上头破血流。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是自我实现。个人天赋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和工具。天赋可以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起点,而核心竞争力又能进一步挖掘和增强天赋。
很多人将天赋看作了一种高深莫测的玄妙力量。但战略管理专家、前麦肯锡合伙人冯唐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自己在做什么事时是全情投入的,被人拦着也想偷摸做的,能够较轻松进入心流状态的,做这件事会天然比别人拥有一些优势的。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可能被遮蔽了,可能被有意忽略了,或者由于不够明显而暂时未被发现。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心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刻的造诣,在教育、军事乃至治国理政上都有独到见解。
有一次,王阳明带领众多学生去登山,面对一座万仞高的险峻山峰。学生们或中途放弃,或登顶后力竭。而年岁已高的王阳明却毫不费力地登顶,并在山顶即兴赋诗三首。学生们无不对老师如此轻松的精神状态感到好奇,便向王阳明询问秘诀。
王阳明笑着答道:“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喜欢做的事情自然会更容易坚持下去。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5)普本与专科之外的第三条路---职业本科教育
高考作为大多数中国人这一生最公平的一次考试,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202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353万,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62万人,是史上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不仅打破了历史记录,也引发了社会对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的深入关注。其中复读生的数量在2024年达到了413万人,占高考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2024年的本科录取人数仅为450万左右,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考生将无法获得本科学位的入学机会。
但今天的高考生也是幸运的。
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升,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应用而生。
2012年山东省率先开始建立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2022年,山东省“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增加到了1.8万个,报名人数多达20.9万人。
与普通本科相同,本科职教更注重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并且与普通本科一样拥有国家所承认的学历。
同时吸收了职业学校强调实践教学,注重新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的优点,所以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6)科技为当代大学生赋能
十年前,经管学院的学生在学校创业,卖小零食或者本地特产之类的小商品需要通过扫楼发传单。
那时的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很多企业面临着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好像每个人都在讲着O2O、创业、转型这些词汇。
十年后的今天,00后的大学生在宿舍里拍短视频,直播带货有声有色,粉丝动辄上百万,GMV轻松过万。
小*书2亿女性用户在00后大学生吃播视频一声声的“姐姐们”中沦陷。女生们在宿舍妆造服饰一条龙翻拍四大名著《西游记》和《红楼梦》,一颦一笑都精准地磕在了男女老少们的心巴上。
越来越多的00后创业成功收到了N轮融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农林牧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们不再执着于在大城市飘荡,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浪潮之中。
十年前一节私教英语口语课动辄三五百块钱,远非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承受的价格。十年后的今天,一个AI智能口语大师的季卡或者年卡仅需五百块钱左右。人们可以凭借更低廉的价格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00后伴随着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长大,背靠祖辈几代人积累的他们,拥有更活跃的思维方式,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新中国成立距今75周年,这是前几代人无法想象的景象。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更加公开透明,人人都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到自己所需的资讯。也让当代的草根平民有了逆袭的可能性,人们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并且有理由去憧憬一切未知的可能性。
在夜幕降临的原野上,人们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阵阵声响,远处星星点点的火光若有似无。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睿智的年月,这是蒙昧的年月;这是信心百倍的时期,这是疑虑重重的时期;这是阳光普照的季节,这是黑暗笼罩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希望,意味着一切。
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如果怀揣着希望,就拥有了无限可能。
光线愈强烈,才显得阴影愈锐利。
值此高考季,祝愿千千万万的考生金榜题名,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