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介绍本书
1.本书讲述的是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一个补充。心理学教科书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而心理学研究则是枯燥的实验数据及过程。 这本书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本书。
2.本书共分为10章,每章4个案例。准备用10天的时间阅读完成。
第二章:意识和知觉
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知觉和意识对心理的影响。
05 注视偏好
如果我们想知道别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他。而对于婴儿,他们不会说话,似乎并不能准确的知道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科学家在一开始普遍认为婴儿在刚出生时无法感知形状、大小、图案等。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科学首先用小鸡做实验,分别记录小鸡啄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频率,发现
·锥形物体《圆形物体
·三角形《圆形
·扁平型《圆形。并且他们刚喜欢直径比1/8英寸小的物体。
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很明显,他们更喜欢像食物的东西。
婴儿不会啄东西,以什么标准来测试他们的感知呢?科学家发现婴儿会注视物体。婴儿注视某件东西比另一件东西更长,说明他们发现了不同,从侧面就可以解释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生来就有感知。
结果:婴儿更喜欢复杂的图形(靶状图和棋盘),且不管多的大婴儿,喜好都是一样的。这说明婴儿区别物体的能力是天生的。
这个结果说明什么呢??小鸡对图形的认知是为了寻找食物活下去。那婴儿对复杂图形的先天辨识能力具有什么生存价值呢?
范瓷写到:
面孔模式具有将人与其他客体区分并将其识别出来。
换言之,婴儿不依赖知觉寻觅食物,而是需要依赖他人的照料
番茨研究还有 一个扩展,婴儿除了有注视偏好外,还会对重复出现的物体厌烦,并减少注视时间。这种现象叫习惯化。换一个图片,又有兴趣了,叫去习惯化。
0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我们睡觉会做梦吗?有时候会记得做梦, 有时候却不记得。但不记得是否意味着并没有做梦呢?为了解开这些谜题,准备做一项睡眠研究。
实验阶段:
理论基础:科学观察到婴儿在睡觉时会出现主动性眼动,而其他时候只是偶尔出现,这可能和做梦有关。
实验1:用电极连接眼角周围,让被试者正常睡觉。无论是主动性眼动还是极少的眼动,实验员都会把被试者叫醒,询问刚才是否在做梦。
这个发现被称为“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睡眠共经历四个阶段:浅睡眠(阶段1)、越来越深睡眠(阶段2.3)、最深的深睡眠(阶段4).这个循环结束时,会经历一个REM睡眠期。做梦大多数在这个时间。在REM期间,人们并不能经常移动身体,大脑的化学信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身体不能动弹。人才不会去用肢体演绎梦境,从而避免伤害自己。
为了搞清楚人们是不是每天都会做梦,科学在实验1 的基础上继续实验。
实验2:假设:每天人都会做梦,那做梦是心理意义上的必须还是生理意义上的需要?
方法:1.开始的几个晚上,允许参与者整夜睡觉(确定参与者一般情况下做梦数量和睡眠模式)
2.在之后的几个夜晚,剥夺参与者REM睡眠或有梦睡眠。要求他从床上醒来,直到有迹象完全清醒。
(在实验期间,其他时间都不能睡觉)
3.完成梦剥夺时间,参与者就进入实验的恢复阶段。这一阶段只要就是为了消除一种可能,无论参与者做梦与否,任何做梦的效果都不能简单归因与夜间多次被叫醒。
结果:1.不同的参与者每晚做梦时间都差不多在7分钟之内。
2.在被剥夺做梦后,第二晚做梦次数增加到第一天的2倍。
3.在经历了几次被组织做梦的夜晚,做梦时间明显增加。
讨论:人需要做梦,如果不 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的剥夺睡眠,似乎就会有种压力增加做梦。
有些时候,酒精或者药物会抑制做梦。但一旦停止这些东西,做梦需求会反弹,妨碍她们的睡眠,导致很多人会害怕睡觉,又重新选择服用。
07 类别天成
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生活中在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语言中关于“雪”的描述有12种。因为所处的环境,因纽特人在关于雪的交流上需要更大的变通性。
有的科学家指出:分类不并不一定来自于语言,而是天然存在的。
于是,罗施去了新几内亚,找到一个原始部落,叫丹尼人。丹尼人关于颜色的分类只有两种:深色冷色“mili"和浅色暖色“mola”。
实验:找到一群丹尼人,男性,12-15岁。分成两组认识颜色。
A组:材料为比色卡,类似装修房屋的油漆图卡。
B组:材料为焦点色,即为自然形成的颜色。实验员开始教授。
结果:B组(焦点色)比A组(非焦点色)学的更快。因为焦点色更符合颜色概念。
这个结果说明,特定的概念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无论使用什么语言。
0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催眠是一种自己相信的行为,越相信越明显,效果越好。
在某些时候可以减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