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书评及摘录
书评概述
认识自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你以为的自我真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反省自我就一定能提高自己吗?
什么是适应性潜意识,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有何异同?
为什么写作有助于调节负面情绪?
叙事对构建自我有什么帮助?对自我的不同叙事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
如果你对以上其中一个问题感到好奇,不妨阅读此书。读罢此书或许你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作者的专业性和真诚度要比成功学、心灵鸡汤作者强一万倍。后者往往对前沿心理学一点也不了解,或者仅仅知道弗洛伊德就随口谈论潜意识、压抑等等,然后就敢随便忽悠你说“要你去做最好的自己”,“要你追随自己的内心”云云。实在可恶。
阅读笔记
【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弗洛伊德最了不起的深刻观点就是认识到潜意识的普遍存在。(P15)
【什么是潜意识?和适应性潜意识有什么关系?】
关于潜意识,较好的定义是:无法进入意识但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感觉或行为的心理过程。适应性潜意识是想传达出这样的含义:潜意识思维是一个不断进化的适应性过程,拥有评估、解读和理解环境的能力,快速采取行动并在潜意识内权衡各种环境的生存优势,并最终做出选择。没有这些潜意识过程,我们将很难存活于世(如果没有持续的注意力,很少有人能够站立)。这并不是说潜意识思维总会做出精确的判断,但从保持平衡的角度来看,它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P26 )
- 适应性潜意识和意识有什么区别?
适应性潜意识VS意识(P49):
【为什么说认识自己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多数人的习惯性特质、品质、气质,都属于适应性潜意识的范畴,人们无法直接探触。(P69)
【什么是生命叙事?】
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曾经对意识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过研究,即人们构建的关于自我的生命叙事,麦克亚当斯将此描述为,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作出的连续性叙事。他认为,这些叙事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将自我的各部分整合成连贯一致的统一性整体,这种同一性整体具有长期稳定性,而且会随着时间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麦克亚当斯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审慎的系统将自我的各部部分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生命叙事。
在麦克亚当斯看来,生命叙事与客观事实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需要一致。与其说,它们是以事实为基础对客观历史所进行的叙述,倒不如说,它们是人对门生命的解读。然而,生命叙事并非完全是人们编造出来的,有些人讲述的人生故事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完全不符合,这些人通常会被送到精神病院。一个好的生命叙事由哪些方面组成,麦克亚当斯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它有多少事实依据。(P86)
- 【如何将潜意识转化为潜意识?】
将意识构念变为自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多次运用。人们并非生来就是具有米歇尔所讲的“如果……那么……”观念模式,也没有社会心理学家所讲的“习惯性可进入”构念。这些观念根植于童年经历,经管频繁使用就能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注:一个运用联系克服潜意识中恐惧的经典例子:TED:太空奇遇记)
【人人都行为自己的行为找看似合理的解释?】在”脑裂人“、健忘症者和被催眠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相似性。在每一个案例中,人们都很轻易地编故事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和事件,并且没有意识到这些解释都是自己编造的,甚至连被催眠者对自己用灯罩恶作剧先生这种荒诞行为的借口也是编造的。……我们都有编造解释的倾向,经常不知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所以会编造一种解释使这些行为具有最大程度的合理性。(P95)
【人为何不清楚自己行为的原因?】其一,很多人的判断、情绪、思想和行为是由适应性潜意识产生的;其二,由于人们不能有意识地感知适应性潜意识,他们的意识自我虚构了他们反应的愿意你。(P103)
-
【人们的情绪恢复能力比自己预想的要快?】对中彩票巨奖、丧亲以及对日常事件的反应所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果都集中表明:人们会比自己预想中恢复得快。正如亚当斯密观察到的:”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归于宁静、自然、平常的状态。在顺境过后一段时间,它会跌落至这样一种状态;在逆境过后一段时间,它又会回升到那样一种状态。“(P135)
(注:哈佛幸福课Talla老师也提到类似的观点。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无意义的,对于一个”吃一堑长一智“善于自省的人来说,总体而言,他的幸福程度会提高。如图:
)
- 【人善于自我安(麻)慰(痹 )吗?】积极或消极的重大人生事件发生后,我们都会有一个”突然出现“的经历。我们难以思考其他事情,当我们试着思考时,这件事就会突然间猛烈充斥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不,这不可能是真的!但这(突然间涌来的积极或消极的感觉)确实是真的!“但是,这种突然涌现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微弱,这件事再也不会令你产生如此大的情绪力量。事情为何会变成这样呢?
我认为,触发的心理过程通过某种方式削弱了情绪力量,使一件事从特殊化向一般化转变。通过将事件普通化、一般化甚至将其排外,从而将其纳入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中。一旦发生异常的或有悖于社会期望的事情,纳入认知的事情就会参与大脑活动,对新事情进行协调和解释。如果有可能,人们还会把这一新事件纳入自己当下的知识体系和期望中。这样做通常涵盖了对事件的重新建构,从而使其看起来容易理解,也更具有可预测性。(P142)
- 【内省和个人叙事有何关系?】我喜欢将内省比喻为个人叙事,即与传记作者一样,构建关于他们生活的故事。我们将观察到的(我们意识内的思想、感觉、记忆、自我行为,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变成故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要抓取至少一个我们观察不到的部分(我们潜意识的人格特质、目标和感觉)来填充这个故事。(P153)
【为什么记录情绪体验(往往是痛苦的经历)比我们之前讨论额其他内省方法有益呢?】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们常常会掩盖或抑制其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这些不符由不断抑制而引起的压力,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记录情绪体验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平台,使得他们有机会倾吐创伤性事件,消除由抑制引起的压力,从而改善身心状态。确切地讲,记录情绪体验似乎是通过建构有意义的叙事并加以解释,来帮助人们了解负面事件。……沉思和抑制想法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人们难于构建心得叙事,因为他们一心关注于无法控制、不必要的想法;二是当人们能够构建新叙事时,他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想法上。(P166-167)
【行善方能成善】认识自己的无意识并非易事,改变就更难。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通过将所想付诸实践从而获得美德,通过练习提高行动能力,通过实践自我控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勇气实践获得勇气。”威廉姆·威姆斯也有类似建议:“在做决定时,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去行动,这样就能提高我们做决定的能力,而每一次情绪刺激,你都有可能体验到理想中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从改变行为开始,迈出改变我们无意识倾向的第一步。那些在无意识层面认为自己可能受到歧视的人,通常会做出最大努力做出不会受到歧视的行为。这样做将导致两种结果:第一,它为人们提供从他人行为推断自我内心的机会,客观地讲,根据前文所讨论的自我认知可以知道,他们都是无任何偏见的人。也就是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透过新的“数据”推断他们态度和感觉的恰当方法。
另一方面,正如威廉姆·威姆斯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们越是努力和有意识地表现一种行为,那么,他就越能将这种行为习惯化,最终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经久不衰的例证是,行为的改变通常早于态度和感觉的改变。改变自我行为以匹配我们意识中的想法,这对改变我们的适应性潜意识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注:关于人的行为改变先于思想改变。有一个TED讲述了同样的道理:Amy Cuddy: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