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要自律,是因为我们清楚,在短期内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很难一蹴而就,而有效的自律,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积累,从而实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和目标。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实际上,在一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反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离它还有多远?我今天是否为之努力了?
自律,就是通过坚持具体、微小、可执行的行为,逐步迈向自己的核心目标。
目前,我们关于自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初期,米歇尔用棉花糖在孩子们中做了一个实验:参与实验的小孩可以即刻吃掉一个棉花糖,或者再等几分钟,获得两个棉花糖。几年后,那些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们在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中成绩更好,且出现抽烟、吸毒、长胖及暴力倾向的概率更低。
延迟满足的确是自律的一种表现,但自律不是只有延迟满足。在心理学上,自律指的是一系列为了追求长远目标而调控当下行为的举动,包括抑制负面情绪、抵制分心,或者在困难面前坚持住。
自律是帮助我们实现生活目标的工具。高度自律的人只是更擅长采取措施以抵制诱惑而已。我们应当学会正确使用自律。
在美国,将之应用到学校教育中的典范是“知识就是力量”项目(KIPP学校)。这是给穷人准备的学校,让穷孩子学会自控。KIPP有一套SLANT的课堂规定,即要求学生必须执行的五个规定动作:坐直、倾听、提问与回答、点头、眼睛盯着说话的人看。
在KIPP,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几张纸擦手,都有严格规定。
课堂上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全班同学按规定动作看着他。在教室里,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两种统一的音量说话,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种音量。如果哪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老师会立即停止上课,然后全班讨论怎么“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
这些规定,就是KIPP的所谓“be nice”。
KIPP是以教育公平为基础的。kIPP致力于平等地对待所有个体,不以种族、肤色、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国籍或家庭背景等为根据而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
KIPP有严格的教学制度,实施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但有合理的考试内容,培养学生在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使他们个体价值的实现。所以,KIPP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他们研究出最能够影响学生成功的七种性格——热情、毅力、乐观、自控力、感恩、社交、好奇,并以此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性格养成。虽然KIPP强调一定要考上大学,但他们相信考上大学并不是成功的关键,而养成良好的性格才能决定他们的一生。由此KIPP制定了性格成长卡片,由教师学生一起评分,通常是在一些小事中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学生互评,相互监督,共同成长。
KIPP还有非常严格的礼貌教育。如果一个姓Ali的老师跟你说“早上好!”,你的回答必须是“早上好,Ali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和能够学习”是KIPP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为每一位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设定了明晰的、可度量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一系列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制度来保障目标的落实。
进入KIPP的每位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都需要签订“卓越承诺书”,规定教师要尽职尽责教好每一个学生,学生要努力学习、好好做人,不为失败找任何借口,也要求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确保孩子每天准时到校,每天晚上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
当然,KIPP也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所以,自律其实分为个人的自律,以及环境的他律。情境的力量非常强大。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我们的表现部分由人性、品质决定,但情境本身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当周围的人都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也会自觉去做。(19.02.17《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