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话语》读书笔记
作者:李泽厚
时间在于情感
1、寻找和确认人的感性自身
(《世纪新梦·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1996年)
人们爱说儒学是“生命哲学”,其实,生命哲学并不在那如何玄妙的高头讲章中,而就在这活生生的人们的情理结构里。这才是源泉所在。
- 作为生命,作为人性,它们包含着情感,它们是历史的产物。如果要求哲学回到生命,回到人性,便也是要求回到历史,回到这个情深意真的深层结构。而这,也正是我所盼望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 第一次文艺复兴是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确认了人的感性生存;
- 第二次文艺复兴则盼望人从机器(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再一次寻找和确认人的感性自身。
- 面对当前如洪水般的悲观主义、反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儒学是否可以提供另一种参考系统,为创造一个温暖的后现代文明作出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由某种乐观深情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开出和谐健康的社会稳定秩序)的贡献呢?从而,儒学命运难道不可以在崭新的解释中获得再一次雄伟的生存力量和世界性的普泛意义吗?
但愿如此。
2、逝者如斯夫
(《华夏美学》,1988年)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深沉的感喟,巨大的赞叹!
- 这不是通由理知,不是通由天启,而是通由人的情感的渗透,表达了对生的执著,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
- 在这里,时间不是主观理知的概念,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是认识的先验感性直观;
- 时间在这里是情感性的,它的绵延或顿挫,它的存在或消亡,是与情感连在一起的。
- 如果时间没有情感,那是机械的框架和恒等的苍白;
- 如果情感没有时间,那是动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虚无。
- 只有期待(未来)、状态(现在)、记忆(过去)集于一身的情感的时间,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所以,“语到沧桑意便工”。
这样,有关存在的哲学最终便不在思辨,不在信仰,不在神宠,而就在这人类化了的具有历史积淀成果的流动着的情感本身。
这种情感本身成了推动人际生成的本体力量。
孔子对逝水的深沉喟叹,代表着孔门仁学开启了以审美替代宗教,把超越建立在此岸人际和感性世界中的华夏哲学—美学的大道。
3、情感即时间,时间即情感
(《论语今读》,1998年)
人在对象化的情感客体即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观照自己,体验存在,肯定人生,此即家园,此即本体—人生和宇宙的终极意义。
- 在这里,过去、现在、未来才真正融为一体而难以区分。
- 在这里,情感即时间,时间即情感。人面临死亡所感到的虚无(人生意义)在此才变为“有”。
- 废墟、古物、艺术作品均因此由“无”(它本身毫无实用价值或意义)而成为“有”。
- 中国传统诗文中的“人生无常”感之所以是某种最高感受,正由于一切希望、忧愁、焦虑、恐怖、惊讶、失望、孤独、喜悦等等均在此“人生无常”感前自惭形秽。
- 对照之下,实用时间(即空间化的“现实”时间)的无意义无价值,便昭然若揭,即所谓江山常在而人事全非。
李白诗曰:“宫女如花春满殿,而今只有鹧鸪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