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中讲到,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劳动,这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但是,人类的需求并不仅仅是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那什么是精神需求?
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而言,所有的生命都有两项最基本的需求:即生存和繁殖。这是由基因进化的自然选择规律所决定的。
对于人类而言,繁殖衍生出来的是性的需求和抚养后代的需求;而生存衍生出来的是对食物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所谓一生二,二生万物,其他所有需求,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衍生出来的,或者说都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而发展出来的。
精神文化的需求似乎是人类特有的,也许部分灵长类动物也拥有有限的精神需求,但是,只有人类的精神需求已经发展成为足以和物质需求同等重要的需求。
让我们来重读一下这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存是我们的基本需求;爱情既包含了性爱这个基本需求,也包含了情感这个精神需求;而自由那就是纯粹的精神需求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了选择精神需求,甚至愿意放弃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那么,精神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呢?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需求是如何产生的。前文说到,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生存与繁殖,但是,我们是怎么知道如何来满足这些需求的呢?
基因为我们的大脑准备了工具,它可以判断哪些是我们的需求?以及我们该如何行动?这个工具即感受系统。
感受系统由一套传感器、一套信息处理系统和一套化学触发器组成。当传感器从环境及自身躯体接受到信息,并传递到大脑,由大脑的神经回路进行信息处理,形成表象,表象与基因内置规则或经验模型比对后触发化学分泌物,从而形成感受。
我们的感受有非常细致的区分,比如高兴、愤怒、悲哀、恐惧、爱、厌恶和惊讶等,每一种又可以有很多细分的类别。除了这些基本的感受,还有同情、尴尬、羞耻、内疚、蔑视、嫉妒、羡慕、骄傲、崇拜等可以引发社会性情绪的感受。
尽管我们的感受非常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正面的感受和负面的感受。这两种感受引发了全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前者使得我们倾向于重复那些引发这一正面感受的因素,而后者会让我们选择能够尽量避免产生这一感受的行为。
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为是受我们的感受指导的。因为,基因为我们的行为设置了最简单的规则,就是趋利避害,并且它通过感受将环境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标注,并引导大脑做出行为决策。
但是,这个经过千百万年自然选择演化出来的规则体系却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它对我们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只是大体正确,尤其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本来是为原始生活准备的生存法则,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赶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那些对我们有利或不利的行为均会带来某种强烈的感受,这些强烈的感受是对引发它的行为的迅速回应,这对于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类人猿是相对有效的,但是这种对当下行为进行立刻审判式的回应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而言则显得过于短视了,对现代人类而言,忽略行为长期影响的做法多半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为了弥补感受的这些不足,人类又演化出了可以执行计划、推理、判断等高级智慧的心智。心智可以训服感受的狂野,让我们在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之前学会深思熟虑和从长计议。但这种约束是有限的,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要学会克服和忍受感受带给我们的各种诱惑。但即便如此,感受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它在各种各样的所谓理性决策中无情地烙下自己的印迹。
感受是由环境触发的。但是,当人类拥有了心智之后,我们就学会了主动去寻找或改造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正面感受或避免负面感受的环境。
那种持续地寻求正面感受或抑制负面感受的冲动成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动机,它为我们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求,从而使我们有机会沉浸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快感之中。但是,它也让我们尝尽了需求没有满足所带来的痛苦和遗憾。
可以说,除了少量的需求被先天地写在基因代码中,比如求食、求爱等,人类大多数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是被心智这样创造出来的,比如各种美食和浪漫的行为,以及其他各类精神追求。
我们说经济的本质是劳动,对于物质生产满足物质需求而言,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否同样可以解释呢?
首先,绝大多数精神需求同样也需要物质基础,比如享受一次浪漫也许要借助一支蜡烛,几杯红酒。那些完全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享受是很少的。
但是哪怕是一场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或者是一次飘飘欲仙的幻想,也需要提前在脑袋里预设一些信息,那具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的躯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他似乎什么也做,但是它消耗了能量。这不就是劳动吗?
我们创造艺术、维护情感、坚持信仰都需要付出劳动,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消耗能量,并借助于我们这具躯体来承载由此引发的各类感受,这就是创造和享受精神需求的本质。
因此,经济活动并不纯粹指物质生产,凡是通过劳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都是经济活动,这个需求可以是物质需求,也可以是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