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中国封建官职漫谈(雷强)

  • 雷强是云南中青飞扬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曾获过“国家教育科学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演讲嘉宾。

为什么要讲这个讲题?因为任何人都必须和“官”打交道。一是你可能是“官”,或者可能做”官“;二是即使你不做官,但是一定会被”官“管,古语说,”不怕官,只怕管“!而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三千年,封建官制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慎重的影响。虽然中国封建社会被推翻了一百年了,但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官僚文化还在很顽固地影响着我们地社会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破除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和官僚文化地影响。这就是我这个讲题地初衷。先说第一个问题:

”官“是什么?
基本字义:
A. 在政府担任职务地人。官吏、官员
B. 属于国家或公家地。官办、官方、官费包括现在常说地官网官媒,等等。
详细字义:
A.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以“冖”(mì)覆众,则有治人地意思,就是要管人,管理众人。
B. 同本义:官,吏事君也。(《说文》)

何为“官制”?
指国家机构地设置和官吏地任用、考核。由中央官和地方官制度两部分组成。

中国地官制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应该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形成就出现了。《周礼》曰: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说的就是官制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晚辈的封建职官制度。

一、中国封建社会官制沿革概况
我先简单介绍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度大致演变情况。
(一)先秦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基干。”百代皆行秦政制“,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
三公,分别是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秦时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栗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改为”大理“;”典客“改为”大行令“;”治栗内史“改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但基本只能没有太大的变化。

研究封建官制,有个主要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皇帝治理天下,需要独揽大权“乾纲断独”。但治理一个国家,凭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政府这个机构来执行。但治理一个国家,凭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政府这个机构来执行。而政府首脑——丞相(或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既要他能干,有较强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但又不能让他越位夺权,把皇帝给架空了,甚至废了。于是“皇权”和“相权”就时常处于相互依赖而又相互抵牾的矛盾状态。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制改革,很多都是因此而行的。

(二)魏晋南北朝中央官制——权利由外廷向中朝集中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制约在想权利,简历了中朝制。即朝廷事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再通过宰相为首的“外廷”官员执行。这样,三公即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司徒(丞相)的权利逐步削弱。从东汉到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逐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郭靖了魏晋南北朝较长时期的分裂动荡,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虽然隋朝存在时间不长,但作为一代英主,隋文帝创建的“三省六都制”及“科举”等制度却堪称“百世师”,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
隋朝三省:內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据史书记载:“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都具有宰相之职,但又各有分工,而又相互制约,避免独揽大权而保证以皇权为中心。这就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政体趋于完备的重要时期。

六部:

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当时,六部之外,还有九寺五监。即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等。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水都监。它是由秦汉时代的九卿演化而来,成为与六部互补、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四)宋、辽、金、元官制

宋朝时期进一步把“三省”演变成为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离的三个机构。即中书省总揽行政,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所谓“三司”掌财政。宰相的权力又被分剥削弱。辽、金时期,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官制有所特点。

元朝又对中央政权做了变革,置中书省掌行政,这是最高政务机关,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大权。

(五)明清官制——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

明代因朱元璋唯恐天下得而复失,在大杀功臣的同时,明确地将宰相一职废除,设置了既是咨询顾问又是办理日常公务的机构“内阁”。其中设置几名大学士,有宰相的名义而无宰相的权力。最初的内阁职责仅是“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只是个“大秘书”了。另外,又提高六部的地位,直接向皇上负责。清朝基本沿袭明代制度。至雍正年间,为军事需要,设军机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行政部门。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高度成熟并发展到了极端的时期。

二、中国古代地方官制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制最早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即“分土封侯”制度。周朝初年,在灭商东征之后,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疆域内,又对卿大夫再实行分封。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诸侯的爵位可以世袭,在封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必须奉周天子为王,对周天子有定期纳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的义务。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初衷是让诸侯为自己镇抚天下,以为屏幡。这在分封制的初期,也的确使周朝的影响和势力扩大到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并且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中央)和诸侯(地方)的实力出现了变化,诸侯间的实力也出现了兴衰沉浮、此消彼长的变化。“春秋无义战”,“战国群雄”的情况就出现了。周王朝就是在这种天下分裂,群雄争战的情况下灭亡的。由中央政府划置一定的行政区域,并由中央政府派出官员进行治理,而官员会定期调动和轮替,这就是“流官制”或“郡县制”。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至西汉以后逐渐成为历代治理地方的基本政体模式。其中,秦及西汉,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东汉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唐、宋两代分别以道和郡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宋代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政体。元朝由中书省(中央政府)向一个大区派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统辖区内的路、府、州、县,此为“行省制度”,这是沿明、清至今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开始。省之下有道、府、州、(厅)县等级的地方政权机构。从汉朝以后至清朝,历代也还有分封制。即将王子王孙封为“藩王”,但大多朝代藩王虽有封地,但无统治权。实行的仍然是流官制。清代的“王爷”则连封地都没有了。

三、中国封建官僚的选拔制度

有了官僚,就需要选拔官僚。选拔制度是整个官僚制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僚选拔是“世袭制度”。先秦时代,中国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即“世卿世禄”。

(一)“世袭”制度

这种制度有好处,它使政权的传承相对可靠、稳定“还是自己的孩子可靠嘛”。古书中说:(夏)“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故能)“继世以有天下”。“及,诸侯传位与自家也。”“父传与子,无子,则兄传于弟也。”——孔颖达。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才能和品德并不像梅毒一样,能通过性交传给后代,老子英雄,未必儿子好汉。世袭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一个社会,要能够正常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有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一旦板结停滞,这个社会的活力也就完结了。于是,一些新的选拔制度也就相继产生了。例如通行于汉代的“察举”。

(二)察举,即“选贤任能”

《周礼·地官·夫》:三年“大比”,考察乡人“德行道艺”。

汉代:“察举征辟。”“不察廉为不胜任,当免官。”

察举: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考核后授予不同官职。

征辟:朝廷和高级官吏选拔任用属员的制度。

征:高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

辟:由地方高级官吏将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之为“辟”。

但是,这种靠领导人个人印象和好恶来选拔干部是靠不住的。当时的民谣就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还有“举秀才,不知书;查孝廉,父别居”。这就是对“察举制度”的嘲讽。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所设。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当时以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专门选拔考察人才的“中正”官,以“家世”“行状”“定品”三项考察人才。虽然要求“贤有识鉴”“唯才是举”,并把人才定为“九品”,即九个层次,好像很规范。但是,久而久之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制度的设计者虽然强调“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主,也制定了好似很周密的选举考察的办法标准。但是,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最终败坏了这个制度,使其成了“世袭”,造成了腐败和垄断,使这个制度和它维护的政权最终走向没落衰败。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科甲),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官僚选拔制度。

隋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从此开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颁旨:“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开始到最后消亡,历时1300年左右。

科举制度,比起世袭、察举等选拔官吏的做法,相对是比较公开、公正、公平的。它为封建国家网罗到大批的人才,而且也使大批的寒门士子能够流动进入社会上层,对维系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科举制度也为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所效仿,并且为欧美等国家所借鉴采纳,对近现代欧美国家文官制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当然,由于科举考试内容的束缚局限,以及它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所服务,它对于中国社会的封闭及停滞,所起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则理所当然地被淘汰。

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评价很高。如美国学者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评价说:中国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下面,用这个图介绍一下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245a8-1661492732946)]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科举是由院试、乡试、会试及殿试四段组成。未经考试的所有读书人都称为童生,参加了由各省学政案临巡回的“院试”考中者,就成为“秀才”,这是最初的功名,与“白丁”相比,就有很多特权了。秀才再按一定时间到省城去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举人是不容易考的,地位很高。乡试的次年,举人或监生(国立大学国子监学生)即可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会试者,即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者,即成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状元、榜眼、探花”。成绩最好的进士,能被钦点为翰林,进入翰林院深造研习,成为朝廷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被称“清贵之选”“宰相根苗”。未被选入翰林院的进士,一般会分发到各地,以“知县”候选,也可能分到中央机关做低级官吏。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明清以后,考试的方式逐渐“标准化”,成为“八股文”。

(四)捐纳(捐班、捐输、捐前程)

捐纳就是出钱买官。这是历代几乎都存在的,是对于正式的干部选拔制度的补充。最早的捐纳据说是秦始皇因飞蝗成灾下诏,凡百姓缴千石的封爵一级。以后历代都沿袭此法,凡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等,皆可捐纳而得到官位或褒奖。

清乾隆后出现经常性捐纳,道光、同治后广开捐例。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均可捐纳。特别是咸同以后,由于太平天国之役,捐纳大开,再加上军功保举,具备做官资格的人太多,捐纳的人往往只能买到做官的头衔、资格,要得实缺只能“后补”。“后补”是没有薪俸的,所以很多“后补官员”穷得叮当响,出尽洋相。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了好多后补官员的故事。

还有一点要说明,那个时候买官捐纳是公开的,钱是交给公家,是“组织活动”,跟现在揭露出来的买官卖官不一样,现在钱是私人吞了,是私相授受进行的“非组织活动”。

四、清代的中央官制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封建官僚制度发展最成熟、最完备,对现在影响最大、连接最紧,所以专门把清朝的官制拿来说说。

内阁:主要官员为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大学士地位和权力最高,相当于前代的宰相,品级均定为正一品,是清朝最高官员;协办大学士是大学士的副职,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终确立为常设职务,品级为从一品;内阁学士均兼任侍郎衔,作为大学士的工作助手,品级为从二品。

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逐渐替代了内阁的职能。这是在皇帝直接领导下,处理军国日常要务的枢要机构。军机大臣无一定品级规定,其成员从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出。军机处章京(工作人员),俗称“小军机”六部: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主要部门,每部设尚书满、汉各一人,雍正八年(1730年)其品级确定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品级为正二品。

都察院:为监察机关,堂官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堂官设正卿,满、汉各一人,康熙九年(1670年)确定为正三品;其下有少卿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为“三法司”。

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务的机关,其主官为尚书,其下为侍郎,品级与六部同。

翰林院:是掌管论撰文史的机关,主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雍正八年(1730年)定品级为从二品。

宗人府:掌管皇族属籍,设宗令一人,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亲王、郡王和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另设内务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太仆寺、太医院等。

五、清朝的地方官制

清沿明制,以京师及附近州县为顺天府,作为“京府”,入关后顺天府为北京改盛京及其附近州县为奉天府,主官为府尹,自顺治元年(1644年)即定为正三品。地位犹如各省巡抚,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的是总督,系“总督军务”的简称,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掌统一省或几省地区的文武、军民,总理戎政,保卫边疆。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官员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总督并有对外交涉之权。全国共设总督八人。其中,管辖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直隶总督为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为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各省总督,例有兼衔,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终确定,各地总督都兼尚书衔和都察院右都御史,又称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大帅等。云贵总督衙门就在今天的胜利堂。辛亥革命后,把原在五华山的高等师范学院搬到总督府,都督府搬到五华山,从此成为历代云南省省政府所在。

巡抚是总管一省地方政务的长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般为从二品,巡抚多数也兼兵部侍郎衔,加衔后为正二品。其职权略逊于总督,又称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老公祖等。云南巡抚衙门在今天的如安街,就是原来的昆八中校园。

每一省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称藩司、藩台或方伯、东司。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财富之出纳,从二品。各省有按察使,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俗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事,正三品,又称臬台、臬司、廉访、西司等。

云南布政使衙门也就是藩台衙门,在今天的威远街西段。因为管财政所以有金库,辛亥革命后就为历代财政厅所在,后来财政厅搬到五华山,这里又成为省人民银行所存。

臬台衙门在庆云街。因为管刑狱,固此有牢房,后来一直为司法机关所沿用。新中国成立后是昆明市中级法院所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迁到滇池路)。

藩、臬两司的辅佐官为道员。其分为两种,一种分理部分省、县区内政务,为分守道或分巡道;一种分管全省指定内专项事务,如盐法道、海关道、粮储道等等,为正四品官。又称道台、观察等。我们云南清代分为“迤东道”“迤西道”“迤南道”,就是由三位道台分管云南东、西、南三个地区。因此,云南人往往称云南为“三迤大地”“三迤父老”。

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门有府、厅、州、县各级,府的长官为知府,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为从四品。又称太守、太尊、黄堂、五马等。府下有厅,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府下还设有州,分为直属布政使的直隶州和由府管辖的散州,长官为知州,前者为正五品,后者为从五品。最下的一级地方长官为知县,正七品。又称明府、令、大令、大尹、令尹等。清代“云南府”所管辖之地大抵相当于今天昆明市范围。府衙就是今天文林街的师大附小,所以附小对面的那条街叫“府甬道”,原来这里还有个牌坊“滇南首郡坊”。昆明县衙门则在今天的圆通街,即过去的昆明七中,现在的一职中专。

各省还设有掌管学政、漕运、盐务、河道、税关等衙门。学政为每省一人。管理一省文教事业,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及部属等官简充,三年一任,各按原官品级。全国设漕运总督一人,正二品,兼尚书者从一品,驻江苏省淮安府,管八省漕运。又称“总漕都院”或漕台、漕帅。有直辖军队“漕标”。全国设专职河道总督一人,正二品,有直辖军队“河标”。先驻山东省济宁,后改驻江苏清江浦,又称河帅、总河、河台。后来因为黄河水务繁杂艰难,又设副总河一名,称河东总督,驻山东济宁。驻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则称为南河总督。

武职: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大类。绿营兵就是汉兵。八旗兵则是满族人所组成的军队。八旗官兵分驻各省,每一处旗兵最高长官为“将军”,从一品;其他管辖旗兵的职官为都统,从一品,全国2名。副都统,正二品;独当一面的全国有4名,另有属将军兼辖的共29人;地方有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

各省绿营兵最高长官为提督,从一品。又称提台、军门。提督之下有总兵,正二品。又称总镇、镇台。副将,从二品,又称协镇、协台。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武职官员品级前均应加“武职”二字。其任免升黜均由兵部武选司负责,而文职官员则由吏部文选司负责。

清代的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总兵则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清代官场重文轻武,同品级的文武官员同在一处,皆以文官为贵为重。再就是太平天国战后,立军功受保举者太多,而实职有限,出现了头衔很高实职很低的武官,曾国藩、左宗棠的亲兵副官(戈什哈),很多都戴着红顶子。

六、封建官场的明规暗则

(一)俸禄

这是封建国家给予其官员的薪水及福利待遇。其主要是土地、实物、钱币等。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又云:“千里做官只为财。”做官支俸,不仅是官员养家糊口的必需,也是其致富发达的目的。历代官员的俸大抵在远古时代主要是给予土地,靠收田赋作为俸禄。后来多半是以实物和钱币进行支付。这里我主要谈谈清代官员的俸禄。清代初期,官员们的俸禄是比较低的,例如,贵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年俸才180两。于是,各级官员都公开收授“陋规”,从赋税中收取各种“羡耗”“火耗”等等。到雍正时期,为了整肃官场纪律,朝廷严禁官员再收授各种“陋规”,统一发放高于正俸很多的“阳光工资”——“养廉银”。以云南为例,云贵总督俸银和养廉银高达20180两;云南巡抚10155两;云南府知府是2105两;昆明县知县是1245两。当时,衙门里的杂役年工食银才6两,总督与之相比,两者悬殊3360多倍。总督的收入若折成今天的币值,将近年薪400多万元,昆明知县的年薪也将近25万元,不可谓不高。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这些官员所雇佣的幕僚、仆役等等,是必须由私人开支的。当时的官场,尽管朝廷希望高薪养廉,还是禁不住各种名目繁多的贪赃枉法,贿赂公行。仅举官场上下左右的打点送礼,就是一种公开的名目繁多的惯例。如过年过节要送“节敬”,天热送“冰敬”,天冷送“炭敬”,出差外出送“别敬”所以,做官确实是发达致富的终南捷径。俗谚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很多人为官一任,便可终身悠游林下,子孙都衣食无忧。

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个朝代值得一讲,这就是宋朝。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费”所谓“三冗之祸”在历代之中非常突出。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生怕这种时代流行的“行为艺术”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分化事权,多设官职;官与职分;高薪养廉,高薪买忠。

于是北宋,从宋太祖至宋徽宗,官吏人数增加10倍。总官数:东汉:7567人,晋朝:6836人,隋:12576人,唐:18805人,北宋:24000人。每10万人官民比:51人。时人评价曰:“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叶适),又说: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祁)。我们看一些宋代名人,其官职竟有“提举××宫观”之类,真是滥而无度了。

宋代不仅官多,官员的俸禄待遇也非常优惠,如官员的俸禄包括:纸币和绫绢(宰相和枢密使月钱300贯,绢20匹,绫20匹,冬棉100两),禄粟(宰相月100石;节度使150石)。补贴:职钱、公用钱、四季衣料、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等等。说几个个案,如王安石,除其他待遇不算,仅月俸即达300贯,相当于现币9万元。包拯作为龙图阁学士,每年有1656贯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匹绢、2匹罗和100两棉等。另外有很多很多的其他福利待遇,有人说其年薪达21878贯,约合现币1367万元。这难怪有网络小说写《北宋的幸福生活》《嫁个北京的公务员》。这样的优越生活,必然消磨意志,孳生腐败,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有宋一代,农民起义不断,外患频仍多败,终于导致亡国。

(二)监察弹劾

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考核、弹劾。从先秦时期,就设有御史大夫,专事对官员的监察弹劾。历代都要进行所谓京察、大计。

“食有劳而禄有功,行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汉:考课;唐:四善二十七最:这些都是历朝有关监察、考核的一些记载。到了清朝,更有较为完善规范的监察考核办法:四格八法制。

四格是考核官员的四项基本内容。

守(操守):清、谨、平政(政绩)勤、平;才(才能):长、平;年(年龄):青、壮、健。

八法是考核官员的八类标准:贪、酷、不谨、疲软、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这项制度也源于明而完善于清,涵盖了官员的道德操守、为政才能、工作态度及年龄、身体状况。而且,对于言官,准风闻奏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确实对官员的纠风、监察、弹劾起到一定的作用。

文死谏、武死战:是中国古代对于忠臣的标准。我以为很值得一说。我们的古人已意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要求臣子要敢于无条件向皇上提意见,指出错误,所谓“面折廷诤”。“死谏”,就是杀了头都要提意见,这才是忠诚。他不要求臣子无条件地保持一致,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如果“阿顺苟合”,那就是奸臣了。这种政治伦理形成了一种封建朝廷内部纠错,自我完善的机制,使多个朝代能够绵延几百年。还有一些有关封建官制的内容,也作简略介绍:

赐告·休沐。

赐告:休假制度。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官员放较长的假,如过年,就要封印、开印。

封印·开印:除夕官府封印,至新正三日始开。

丁忧·起复:《礼记》:“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封建社会倡导“以孝治天下”,官员父母辞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再起复为官。国家有危难,特批不守孝为官,叫“夺情”。

致仕:也就是指官员退休。《公羊传》注:致仕,还禄位于君;“乞骸骨”也。

对于官员,有一些荣誉的褒奖,如封赠·诰命。

封赠:皇帝给予亲族、功臣及其妻室、父母的荣典。如封官员的父、祖一定的官衔、品级。

诰命:以上告下,授告、封赠之命令。一般指随丈夫官员而受封的贵妇以及帝王的亲眷,即“命妇”,什么“一品夫人”之类。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褒贬其善恶。如林则徐谥号“文忠”、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左宗棠谥号“文襄”等。

回避制度,我以为这也是古代官制中一项比较好的制度。其中,包括:

避亲:就是有亲属关系的官员不在一个容易产生利益关联的范围内为官当差。

避差:也就是有亲属关系的官员不一起去干容易利益关联的差使。

避籍:当时规定“本省人不做本省官”;“五百里为限”。如果在家乡土生土长的人做本地官,容易与亲属戚谊产生很多牵扯不清的问题。这些制度,值得研究借鉴啊!

幕僚·书吏·长随:

中兴名臣郭嵩焘曾说: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与胥吏共天下耳。

封建社会官场的幕僚值得研究。幕僚不是正式官吏,其职责是秘书、顾问和参谋之责。与长官的关系是宾主、师友。幕僚立了功,也可由长官向朝廷保举而授以官职的。清代有很多名幕,由幕僚而成为名臣、官宦的。如左宗棠、李鸿章、李元度、沈宝祯等都做过幕僚。像淮军李鸿章幕僚中有10位左右后来成为督抚大员。

幕僚之外,当时各级各类衙门中的书吏(书办)也很值得一说。书吏地位低于幕僚,也不是官员,而是衙门雇佣的专门办理各类公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凭借着对文书处理、账目算计、案件承办、档案管理的垄断与控制,大肆营私舞弊、贪污受贿。这些书吏往往父子师徒相传为业。其作用之大,清人记:每办一案,堂官委之司官,司官委之书吏,书吏检阅成案,比照律例,呈之司官司官略加润色,呈之堂官,堂官若不驳斥,则此案定矣“六部之胥无知宰相之柄”“官取其十,吏取其百”“官取其一,民出其三”。在经办很多公事时,甚至很多知名的大官都要受他们的欺骗、敲诈甚至欺负。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统兵将帅、封疆大吏,在办理军费报销之类的事情时,也得忍气吞声地听任他们勒索。

《申报》(1893年):“今之为差者,无不饱食暖衣,一家温饱而且乘肥策坚,姬妾盈前,锦绣在手,其享用过于世家者。”其住宅“房屋连横,院落数层,皆四面廊厢,雨雪不须张盖”。所以当时民谚曰:“任你官清如水,难逃吏猾如油。”

当时衙门中的另一大恶势力是长随。所谓长随即仆役,俗称“二爷”“鼻头”。有司阍(门丁)、司印、跟班、官厨、司仓、办差等,这些人是衙门里的下等角色,而且是贱业,子孙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他们寄身于权力无边的专制政权里,而且有一点经手之权。其在老百姓面前,甚至在下级衙门的官员面前就威风不可一世。常言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大人好见,小鬼难缠,说的就是这些人。有的书中甚至说其“能与督抚抗衡,或为兄弟,司道以下望而却步”。比如说上级衙门的门房,如果下级官员求见长官,你不给他“门包”之类的好处,他就可以刁难你,甚至可以坑害你。再比如说刑民事案件中经办的衙役,看守监狱的狱役,当事人如不给予好处,他往往可以折磨你或者往死里整你。可以说幕僚、书吏、长随等封建衙门的组成人员就是寄生在封建专制政体肌体上的毒瘤。

七、对中国封建官制的回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19世纪以前,也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人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幅员广阔、政令统一、历史绵长、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辉煌的国家。这其中,以科举制为主干的文官制度功不可没,不愧为“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中国封建官制中的很多制度、机制、理念,如忠君、爱国、仁、清廉、节操、文死谏、武死战、监察弹劾制度、回避制度等等,是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清理、加以借鉴的。

中国封建官制是服务于以封建君王的“家天下”为核心的宗法社会。这是一个以人治、专制、独裁为本质的制度。它的腐败、停滞、衰败、没落及崩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面临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新的社会型态的出现和变革,覆亡是它必然的命运。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数千年,封建官僚制度的影响十分顽固、深重。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恶劣极其严重的窒碍作用。必须坚持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进步的改革。

**在结束我的讲座之前,我想到了一则不朽的思考。在抗日战争结束不久,黄炎培等6位社会贤达访问了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当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的思考,毛泽东的回答都称得起千古命题。确实,破除封建官僚体制及其残余的影响,只能依靠民主,依靠人民群众能够选择和监督政府的民主体制。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也希望无限。**

  • 能跳出这个循环码?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仅从各朝组织结构设置上探讨历史各朝代的特点,以及各朝灭亡的原因。 其实换个角度,把各个王朝作为企业来看,把政治制度...
    45f8754b7b27阅读 1,292评论 1 2
  • 司徒:西周始置,又称司土,掌管国家土地、民众,负责籍田、管理山泽、征发徭役等。下设林、虞、牧等官职。 司马:西周始...
    miyujia刘靓阅读 2,560评论 0 1
  • 第六章 官制 领读摘引: 前汉的改刺史为州牧,为时甚暂。至后汉末年,情形就大不同了。后汉的改刺史为州牧,事在灵帝中...
    悟莘斋主人阅读 1,087评论 0 24
  • 选择一个朝代简述诬告反坐的基本情况?----唐朝 1. 诬告反坐的概念: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
    3cb5aafc9a86阅读 1,718评论 0 3
  • 在中国汉传佛教史上,佛教本身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教阶制度,也不自己设立一个具有很浓行政色彩的权威机构来调控...
    Laoegg阅读 62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