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要进行MongoDb转换,查了一些资料,整理好后以便查阅
ObjectId的选择
创建MongoDB文档时,如果没有赋值ID,系统会自动帮你创建一个,通常会在客户端由驱动程序完成。得到的ObjectId类似于这种
ObjectId使用12字节的存储空间,每个字节两位十六进制数字,是一个24位的字符串。其含义分别代表时间戳、机器码、PID、计数器。时间戳是文档创建时的时间,只是从十进制转化成了十六进制。机器码是生成文档主机的ID,为了区分多主机而生成的。PID则是区分同主机下不同mongoDB进程产生的,同样防止冲突。前面的9个字节是保证了一秒内不同机器不同进程生成ObjectId不冲突,最后的3个字节是一个自动增加的计数器,用来确保在同一秒内产生的ObjectId也不会冲突,允许256的3次方等于16777216条记录的唯一性。
显然系统生成的ObjectID已经很严谨了,但是在选择系统创建还是程序创建id上,经过网上查找的一些资料,得到的结论是尽量采用程序创建的方式,速度、可读性、可维护性都要强于系统创建。
虽然ObjectId 设计成轻量型的,易于生成,但是毕竟生成的时候还是产生开销。在客户端生成体现了MongoDB 的设计理念:能从服务器端转移到驱动程序来做的事,就尽量转移。这种理念背后的原因是,即便是像MongoDB 这样的可扩展数据库,扩展应用层也要比扩展数据库层容易得多。将事务交由客户端来处理,就减轻了数据库扩展的负担。
在客户端生成ObjectId,驱动程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API。例如,驱动程序可以有自己的insert 方法,可以返回生成的ObjectId,也可以直接将其插入文档。如果驱动程序允许服务器生成ObjectId,那么将需要单独的查询,以确定插入的文档中的"_id" 值。
设计思路
创建一个序列计数的文档,记录所有文档的名称和序列值,序列值设置默认0,每次进行插入操作的时候,序列值+1,作为本次操作的id。
程序实现
开发环境:IntelliJ IDEA+JAVA8+SpringBoot
1 创建序列计数类,用于存储各文档以及文档序列值。
2 自定义注解
3 定义实体类(get、set),与文档一一对应
4 定义监听类SaveEventListener。重写save方法。在每次存储时候进行主键自增
5 单元测试
测试结果
测试成功,id实现自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