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看到过很多90后父母的育儿妙招:比如孩子抢了爸爸的棒棒糖,爸爸满地打滚哭闹,典型的“用魔法打败魔法”,即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可这样的沟通方式,在孩童时期或许有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再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家长估计要摔得“满头包”。
怎样才能与孩子有效、和谐的沟通呢?我在《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对话》这本书找到了答案。
书籍:《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对话》
作者:温全燕
推荐:五星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事例:
我家大宝读八年级,我们约定:平时上课不玩游戏,需要看手机的话可以跟我们说,10分钟以内用完就交还手机。这样到周末的时候,她写完作业就可以玩两个小时游戏。
本来这个君子协议,在开学前三周都执行的很好。可是上周开始,她就有点不守规矩了。周内写完作业,会偷着拿手机玩,虽然只玩半个小时内,但总归是破坏了我们的约定。
对此我提醒过三次,告诉她如果再违约,我就扣除她周末打游戏的时间。她也气鼓鼓的,说这个协议对她不公平,周内她需要和同学交流作业,不用手机根本做不到。
我虽然很生气,但也退让一步,告诉她如果要用手机可以提前告诉我,不能自己偷偷拿手机。她勉强同意,但前天晚上我发现她又偷拿手机,而且睡觉前用kindle看小说。我真的气坏了,警告她周末打游戏时间扣除一小时。
话虽然这么说,但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完美解决方式。
该怎么解决呢?我随意翻了翻《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对话》这本书,看到“要尊重孩子的边界,隐形的控制让孩子的窒息感更强”这句话时,我猛然醒悟:我对孩子手机时间的控制,看上去是为孩子好,但我触犯了孩子的休闲边界,让她反感。
而且在这件事上,我只有惩罚、没有奖励,那这两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对孩子来说形同“鸡肋”。
奖惩分明才能双赢!想通了这一点,事情就好办多了。
周末跟大宝核算游戏时间,我先把她这周内玩手机的时间扣除,看她撅着嘴巴不开心的样子,我在心里偷乐,忍着笑继续说:“惩罚说完了,现在说说奖励的事!”
“这周数学单元测试满分,奖励游戏时间半小时,英语测试96分,奖励游戏时间半小时,政治小考班里第二,奖励游戏时间半小时!来,你累计起来算算,你可以打多久游戏?”
大宝一下蹦起来,笑得眼睛都没了,抱着我一个劲地说:“谢谢妈妈,我可以玩两个小时零二十分钟!”
“好家伙,我感觉我亏了,下次不能奖励这么多!”
我故意逗她,她在我怀里打滚撒娇,说下周再也不偷看手机了……
这个小插曲到此结束。我在心里长出一口气,这个结果我们双方都很满意,也算是达成双赢了。
在《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对话》书中,类似的案例分析还有很多,每一个案例都有详细解析和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分析。
作者温全燕从2010年就致力于发展家庭教育事业,收集了大量的家庭教育案例,在家庭教育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对话》分为六大板块:包括觉察力、接纳力、边界力、倾听力、发问力和表达力。既教父母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用孩子的逻辑解决和孩子的沟通问题,也让父母觉察自己,与孩子的深度链接,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希望父母们可以站在觉察的基础上,带着接纳和边界,重重地听,缓缓地问,轻轻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