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单位的同时落寞的讲了个故事,平时工作特别忙很少接送孩子,前些天好不容易临时换休,难得的中午饭时间,特意开车到孩子学校门口,放学了热切的看着一拨拨的孩子们出来,直到自己的孩子看到爸爸,欢乐的眼神在扫过爸爸的时候瞬间不开心了。
“一起吃午饭吧,今天爸爸不上班”
“我要和同学一起吃,我们都约好了”
最终同事也没顺利的和孩子吃上本以为温馨的一顿午餐,孩子在他手中接过钱开心的和同学一起吃饭去了,一扫刚才的不快。
不得不接受的是,孩子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里,不愿意和大人一起吃饭、不愿意聊天、不愿意一起出行,甚至自己待在家里。
不是孩子不爱你了,只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经历着人生的成长阶段,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去面对自己认知中的世界。父母曾经是避风港甚至是安乐椅,如今在看待问题上却会不在同一个节奏。青春期,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在相对无差异的认知和自我构建的小世界里探索,即便是经验,即使是人生,他也不愿意你来告诉他什么是对错,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翅膀丈量天空的距离。
这个爸爸看上去有些落寞,我倒是觉得如果父母一直在成长,也能够愉快的应对孩子的各种变化,尤其是心理微妙的情绪和发展。在任何成长阶段都是有规律和特点的,父母主动的做做功课很有必要。也许为人父母那一天就必须学会在生活中照顾孩子,但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母亲,却不是天生的。
任何角色,不学习不成长都会滞后。
学习每个阶段孩子成长的特点,比如幼儿期你就会知道在口手敏感期的时候,抓东西吃、抢勺子碗是正常的,与其责备孩子饭菜弄的到处都是,不如给他一个吸盘碗,带上围兜,让他尽情的在倒腾中探索;比如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上内向外向的标签,不要强迫她去跟大人问好打招呼,对于小小的幼儿来说,这个站在她面前的庞然大物本身就带给她心理上的压迫,她没有办法轻松的去履行你所谓的“礼貌”。
学习一点青少年心理学。遇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问题,永远不要充当面对这些问题的审判者,不要去帮孩子决定怎么做,不如引导他通过电影、书籍去寻找答案,孩子会感激你给予的自由,能够让他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断和抉择。
学习亲子关系构建的简单方式。与孩子的交往,常常容易焦虑,各种问题引起的焦虑。细想之下,是不是两个原因,第一你把自己摆在长辈的位置,“孩子应该听我的”心理作祟,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孩子成长中的破茧;第二情绪的转移,当你和孩子沟通时,有没有放空自己,是不是常常背负着工作上生活中的琐事,无形中把你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无辜的充当了大人情绪的出口。
工作中遇到困难了,千方百计克服;生活中遇到难题了,想方设法解决;那么和孩子构建怎样的关系,是必须静心思考,才能够写给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