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半个多月前,一位学友让推荐国学书籍,我不假思索的就告诉他《道德经》。咱俩约好了一同学习,可是我却迟迟未动,真是万分惭愧。今天终于在调整学习任务后,开始《道德经》的学习。关于老子是何许人也、道德经又是讲些什么,我想百度可以搜索到,我就不在码字。
五年前,我被国学的博大精深强烈的吸引,遂买了一本道德经。好几年前看的似懂非懂,因为自己的阅历、学识还不够,真的不能理解道德经中老子对“道“,对“德“的深邃理解。今天把《道德经》重新拾起,望自己每天学习一篇,并写下读后反思。
今天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与观其激。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句告诉我,一切事物不可只看其表面,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人跳不出地球,因为有万有引力;为什么会有给种疾病发生,因为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等等的影响。很多人一直以为亲眼所见即真实,但往往结果出人意料。借用薛兆丰老师的一句,我们需要学会看见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怎样学会?不断的学习,增加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假如人事物是一个正方体,很多人只能看见一面,并自以为看见了这个正方体的整体,这是偏见。我们必须不断的成长、认知自己,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看到这个正方体的更多面,也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句话,无与有。“无“是一切万物的终点,但也是起点,这是源头。想想真是这样,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此消彼长,从有到无,在从无到有,生命如此,物质如此,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如此。“有“是一切万物的根本。这就是道家思想的虚无,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是“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感受得到的,但这些运行规律又是悄无声息的静静地待在我们身边,看不见、摸不着,唯有我们让内心平静、放空,才能看到、并发现这些规律。
第三句话,为什么说常无,欲与观其妙?这与佛学中的放空自己,做到内心平静,即静能生定,定能生智慧是一样的。我们都生活在忙碌、浮华的世界,每天应对着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眼花缭乱的人事物,心是累的,没法让心休息,也就没法让心平静,这是我们烦躁不安的本源。我们为何不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哪怕什么都不做,就静静的一个人,感受那份静能带给我们什么。当我的心静下来,我们慢慢能放空自己,放下自己的固有的认知,偏见,我能敏锐的观察到以前看不到的细节,我能更好的感知、认知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这难道对我们不重要吗?当我们静下心,在回到这个浮华的世界,我能看他的人优点,事物的细节,环境等等细微的变化,我想说,这些都是能带给我人生智慧的东西,因为我的心静了下来,我从中收获很多。
第四句话,有和无此二者是一个整体,它们代表了一切规律、智慧。一直不断的每天反思,终有一天告诉自己,不能一只这样反思,因为自己被自己的知识、格局所限,终有一天会走向“空“,即我原有的认知、观念很多我自己都没有更新过,对与错我不清楚,在这种时候,反思就是“空“。那要怎么办?必须交流、学习知识,扩大与世界、大自然的接触,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新旧有观念,及时杀除大脑中的病毒,这个时候的反思,才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