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个90后小鲜肉,聊着聊着说到了工作,我问他: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恩,我想做一个斜杠青年。
为什么?
因为这样很COOL。不用上班,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可以赚很多钱。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小男生谈论职业理想这么无聊的问题,但他的回答让我有了动笔写文章的冲动。
因为他把斜杠青年和逃避主义划了等号。
不工作+做爱做的事+有钱花,这种生活明明是富二代专享,跟斜杠青年有半毛钱关系么?
▼
美国专栏作家玛西·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在2007年出版的《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里提到一个概念,SLASH“/”,翻译成中文就是斜杠。
在经济危机时期,面对随时有可能失去稳定工作的压力,美国人开始以多打一份工的形式来对抗失业的风险。NBC的报道指出,从2010年之后,选择“斜杠”生活方式的人数显著增长,穿梭在各种短期、非持续性工作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零工经济”(gig economy)时代随之而来。
这就是“斜杠青年”的来源——不满足于一份长期、稳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拥有具备变现能力的、多个类别的技能,在一份份短期工作中享受掌控自己人生的满足感。
具备变现能力的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你的技能要出色到有人愿意付费,另一方面这个技能有足够大的市场让你的变现能够持续。并且,还得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种技能,否则你怎么斜杠呢?
▼
我问这个小男生,如果马上裸辞,不再找一份长期工作,不啃老,可以靠什么赚到足够多的生活费,不至于露宿街头。
小男生说,他打算做自媒体。
现在会写字开个公众号就自称自媒体,然而,上千万个微信公众号里,文笔好会写字的人那么多,又有多少人过得比原来体面,有多少人写文章获得的收入,比原来一份稳定工作的薪水高。
成功的自媒体除了文笔好,还得懂用户、会推广、哄粉丝。粗粗一算,看起来路径很简单的自媒体,要做好至少都得具备写作、运营、推广三个方面的技能,和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之间貌似就差了个懂代码。
何况,如果真的只靠某一件事谋生,那跟斜杠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
斜杠,原始的含义是“除、分隔”。也就是说斜杠前后的标签要么存在比例关系,要么由于属性完全不同,没法归为一类。
比如,商务咨询/自由撰稿人/编剧/活动策划/猎头/翻译/记者/自媒体……这些看起来很丰富的标签里,自由撰稿人、编剧、记者、自媒体是四种身份,体现的是同一种主要技能:写作;翻译本身是一项专业技能;活动策划本质上是营销技能;商务咨询和猎头,很大程度上是考验的沟通技能。
这四种技能,只要有任何一项扎扎实实做到极致,就足矣在职场上形成竞争壁垒;但如果雨露均沾,看似“万精油”,却很难形成鲜明的个人品牌。这样一来持续变现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市场给不给机会,而不是自己愿不愿意赚这个钱。
举个简单的例子,六六的原始标签是作家,但她小说写得够好被拍成影视作品,就顺理成章可以尝试做编剧、制作人。像这样由一个核心技能衍生出来多个新技能,把变现能力圈向外部扩展,从而给自己的职业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做法,才是“斜杠”的正确打开姿势。
▼
自媒体/90后/创业者,这不叫斜杠青年,顶多叫“奋斗在斜杠路上的青年”。
斜杠青年,比的不是综合成绩,而是单科竞争力;比的不是你能给自己打上多少个标签,而是这些标签的持续变现能力。当斜杠前的每一个标签都足够有分量,斜杠后的每一个标签单拿出来都可以笑傲江湖,那就可以妥妥的一路斜杠到底了。
我有个朋友,两口子分别在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有稳定工作,三年前开始搞副业——投资十来万在购物中心开小型的儿童游乐园,经营得还不错,现在已经有了三家连锁店,利润早就比工资高了。
按照斜杠青年的路子,他们的标签应该是:某儿童娱乐连锁品牌创始人/某上市公司资深运营/有成功案例的商业投资人。你别说,确实比“搞了个小买卖的城市白领”看起来洋气多了。
DAY 26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