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工作之余通读了《论语》,然而却不十分顺利,断断续续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读之前我如大多数理工专业的学生一样,对《论语》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毕竟从小学便深知其大名,悠悠几千年流传至今,自然熟悉,对其内容却止步于课本上的寻词摘句,以为这本书不过是古圣先贤的语录罢了,不可谓不陌生。遂决定通读之。
开篇的“孔门三乐”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就来,一眼带过接着往下读。凭着积累已久的热情速速读了几十页,虽每读一段都接着看其译文,了解其要表达的道理,稍作思索便匆匆来到下一段。当第一股兴致被消耗殆尽后,顿感如用力抓了一大把沙子却一点没留下。是此书太过时太浅薄了吗?自然不是,恐怕是我这读书的方式有问题。
放下书本,出去散步,仔细回想刚才两个小时的阅读感受,好似三天没吃饭看见饭没空品味儿就直往肚子里塞。古圣先贤向来谨言慎行,说出来的话不可能这般无趣,看来我得放慢速度,换品茶的心态去读。遂回屋捧起书从头再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看着看着我竟像小朋友似的摇头晃脑朗读了起来。闲庭信步,边走边读边体会这其中的道理,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这次虽没有上次读的段落多,但心情却是平和充实了许多,只是,依然有种飘飘然的恍惚感,也难怪,这《论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既没有明显的系统性也没有连贯性,一些场景人物还得需要注释加以丰富。
也罢,既然如此那就这样朗读它一遍又何妨?说得倒是轻巧,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内容之多远远超出想象,段落中不仅有没见过的字,还有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这让朗读断断续续,全是貌似空洞的为人处世道理,看起来不免让人心生倦意,后来时间紧张起来,遂通读《论语》这件事搁浅了一段时间。
后来某天得一空闲,瞥见此书便继续读了起来,本想找到上次读到的段落,无奈印象实在是太淡了。信手翻翻,字里行间如一个个淹没在沙子里的宝石,等待慧眼发现其价值。翻到首页,又是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脑子里如对号入座一般蹦出小学课本的释义:学到了知识然后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里的“习”是温习啊,真的是“温习”吗?这个想法如小石子扑通一下激起涟漪。嗯?是啊,如果单单指温习,为何不用“温”呢?不是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看来这里的“习”不仅仅是温习的意思啊,习也可以解释为练习,进而理解为实践,所以“学而时习之”也可理解为:经常把学到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似乎也能说得通。
想到这里,我如同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从未见到过的风景。看来单单一句“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一个“习”体现了孔子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用学习来引导行为,而从日常的行为中不断实践道理以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发展。有了这层观念,在之后的朗读过程中,对释义和译文都抱有相当谨慎的态度,辅之古汉语词典,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每句话,偏执不得。当然由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有限,社会阅历也较少,所以很多段落不甚理解,只好先放一放,待下次品味。
在这个过程虽知识没有有多少提升,对儒家思想也没有很深的分析理解,但明显感到在研究各种思维方式的道路多了一份敬畏,体会时间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合乎道理的言论才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