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我们也是Lady Bird。
叛逆任性的我们无法总是做到逆来顺受,常常忍不住地想要给命运来一脚。
我们冥顽不顾地抗争,因为不满父母赋予的名字而另起标新立异的代号,迫不及待地彰显自己的个性,想要告诉所有人“我不也一样”。
我们孤注一掷地出走,瞧不起自己从小生活的小地方,一心想要逃离到纽约那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至少也要到旧金山去。
我们无法学会如何与母亲相处。而相爱相杀,则是用来形容我们与母亲关系的最优项。
上一秒我们可以因为各自认同的走路姿势而产生分歧争论,下一秒又能被漂亮的裙子吸引而停止开战。
上一秒我们可以与母亲心平气和地坐在车上听电台朗诵一起感动流泪。下一秒也可以因为选哪所大学而吵到不可开交、脸红耳赤甚至跳车示威。
因为母亲个性强势,和母亲一样的我们也要强。
我们不忿世俗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向庸俗。我们想要认识、交往更酷更有个性的朋友,而非身边那个身材糟糕、相貌平平的女孩。
为了挤进他们的圈子我们捉弄学校的修女(即教会高中的老师)、谎称自己住在不属于自己的梦幻房子、不再参加不那么酷的戏剧课程...
但其实做自己才是最酷的,迷失自我地去追求虚伪的朋友差点让我们错过了真正的友谊。
面对爱情,我们无法抵抗堕入爱河的意乱情迷也无可避免地遍体鳞伤。
初恋的男孩是美好的,他阳光开朗,是所有女孩都迷恋的男主角。我们愿意把初吻给他,愿意躺在他怀里命名那个不暗不亮的星,也愿意原谅接受真正的他。
第二个他,是乐队里的贝斯手,不羁忧郁的坏男孩。他只需要独自静静坐在咖啡厅外读着那本《A People's History Of Unite State》就足以迷住所有人了,可事实证明他不适合你。
青春里的我们就像Lady Bird。
无法正视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心想要出逃。逃离那个不为外地人所知的家乡,那个相对贫困的家庭,甚至是那个保守传统的教会高中。特意给自己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也暗示了想要变成鸟类远走高飞的心理。
无法处理与母亲时好时坏的关系,当我们争执时,你会抱怨为了抚养我牺牲了多少青春花费了多少金钱,而我却倔强地要你给个具体的数字方便日后归还而后你我便无拖欠。可金钱与亲情从来就无法划等号。
在Lady Bird和她母亲的感情中,你能说她们不是彼此爱着对方吗?
对Lady Bird而言,叛逆而夹杂感性的青春期本来就是复杂的,她不怀疑母亲的爱,只是无法忍受她的处处挑剔。因为她不知如何说服母亲,也担心“万一最好的自己就是现在这样”,害怕母亲无法接受和认可真实的自己。
笔者相信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真的,但是爱和喜欢不一样,爱是与生俱来的,是金钱也无法代替的血浓于水。而喜欢呢?或许只是你的一句认可,当我穿上喜爱的裙子时,你说的一句“你看起来真不错”。
而作为个性要强的母亲,她的问题在于不懂或羞于表达对女儿最细腻的情感。女儿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无法得到母亲的支持。或许是因为家境不允许,或许是母亲认为女儿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或许是因为担心女儿失败后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她要强到写了一张又一张的信却最终都没有送出去,只因害怕女儿会挑剔自己的语法和写作技巧。她要强到在女儿临登机前也不愿下车送别,表面的“这里的停车费很贵”,背后的哭着赶回登记处。
当Lady Bird最终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得偿所愿地逃离了那个小地方后,才发现大城市的自由自在不过是无人关怀的空虚。
原来成年并不代表你终于可以高调肆意地到便利店买香烟、彩票和花花女郎(成人杂志)。而是你真正意识到那个父母给予你的名字的宝贵,家乡的温暖与美丽以及对家的思念,而自我抗争与离家出走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
影片的最后,Christine拿起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她在留言信箱里的最后一句话:“Mom,I want to tell you, I love you,thank You.I..thank you.”而放下手机之后呢?深吸一口气吧,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