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人:谈性灵,也好龙阳
若对文学史稍有了解,我们便不难听说袁枚的鼎鼎大名:清代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性灵说的倡导者,不仅是大官还是大V,一大串名头砸下来,还没了解就让人惧了三分。其实,这位老先生爱品茶、爱藏书、爱山水,更爱生活,真可谓是风流雅致之辈了。别的不说,便说老先生所倡导的性灵说,主张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那个人人玩套路的时代中,果断说出这样的话,真是有大(ming)V(shi)气场。(至少我不敢说,怕被喷 )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
当然,作为名士、大家,对于自己提出的理论当然要身体力行,要不然何以堵众人之口?但是诗歌中玩玩就算了,万万没想到,袁先生生活中豪放不羁,竟将自己的理论践行到了这种地步……果然是名(bu)士(zuo)风(bu)流(si),佩服佩服。
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随园轶事》
作品其身:戏谑讲故事,严肃论己见
作者其人暂且不表,我们来说说《随园诗话》这本书吧。大家可能都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但读过的不知有几个人呢?恐怕很少。毕竟,一看到诗话这个标题,我们就望而生畏——诗歌理论著作啊?文言文啊?哦,呵呵。恐怕这也是某些诗话给人的一贯印象——大段的理论论述、大段生僻的文言。如果让袁枚老先生知道咱们的想法,恐怕是一脸懵逼的——老子只是写个随笔集而已,你们至于这样吗?
咳咳,实际上,《随园诗话》是由无数零散的小随笔组成,这些随笔大多很短,有的甚至不满百字,颇有些微博的味道。事实上,《随园诗话》中的文章大抵能分成两类——记叙事件(讲讲故事)、论述争辩(与人撕逼)。或是闲来之笔,或是严谨庄重,可以作闲书玩赏,亦可作诗论学习,真是寓教于乐啊!
下面便简析一些《随园诗话·卷一》中的小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阅读此书的兴趣。
1.记叙事件:这个老头挺会玩
尹文端公好和韵,尤好叠韵。每与人角胜,多多益善。庚辰十月,为勾当公事,与嘉兴钱香树尚书相遇苏州,和诗至十余次。一时材官慊从,为送两家诗,至于马疲人倦。尚书还嘉禾,而尹公又追寄一首,挑之于吴江。尚书覆札云:“岁事匆匆,实不能再和矣!愿公遍告同人,说香树老子,战败于吴江道上。何如?”适枚过苏,见此札,遂献七律一章,第五六云:“秋容老圃无衰色,诗律吴江有败兵。”公喜。从此又与枚叠和不休。
不知大家看懂了没有?这篇写的是袁枚的伯乐,尹继善(尹文端公)。话说尹公喜欢与人和诗比斗,还是“多多益善”,没事就去骚扰别人,弄得大家都很烦心。有一次在苏州遇到一名钱姓尚书,拉着人家便“和诗至十余次”,还搞得“马疲人倦”,令钱尚书不胜其烦。好不容易找个机会离开,在吴江之上钱尚书却又收到了尹公的和诗,实在是受不了了,干脆就直接认输。这时我们的作者(袁枚)路过这里,果断写了一首拍马屁的诗给尹公,尹公大喜。然后……然后尹公就天天拉着袁枚和诗了。
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
这篇随笔就很有趣了。作者闲来无事,选了唐诗中一句写名妓苏小小的诗刻在了印章上。作为大V,自然有很多大官没事求诗求字来附庸风雅。这不,在给某位尚书的诗册上,作者一时兴起用了这个印章,这位尚书见此章刻有写名妓之句,顿觉脸上无光,大加苛责。作者无奈之下,义正言辞:“你官大是大,但恐怕一百年后大家记得的还是苏小小而不是你哪!”顿时,满座大笑。
2.论述争辩:严肃论己见
《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伯有赋《鹑奔》。赵孟斥之曰:“床笫之言不逾阈,非使人之所闻也。”然则其他之赋《野有蔓草》、《有女同车》及《萍兮》者,其非淫奔之诗,明矣。
话说当时,有人根据《左传》中赵孟对伯有的斥责,就很看不起伯有,认为他的文章都是糟粕。于是袁枚便举出伯有的其他作品,来与他人争(si)辩(bi),证明伯有的清白。
依旧短小精悍,但时人皆读《左传》,迷信其书不加考证。作者却勇于打破迷信、多方考证,却又不居功自傲,洋洋数千言,足见其治学严谨、为人谦逊。
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覆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抉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也。
这篇随笔很简单,讲的便是不要拘泥字句、抠字眼来找出他人错误。观其行文,随是闲笔议论,但论述之严谨,又无半句废笔。以简洁之文将己之观点论述如此严密,巍然有大家之风。
总结
《随园诗话》一书由多篇随笔组成,看似零散,细细观之,却篇篇不离诗。观其行文,虽为闲笔,却简短精炼、句无可削;观其论述,虽看似简短,却别出机杼,超人一格。论述中夹杂着故事,短篇中蕴含着深意,可以说做到了阅读乐趣与文学理论的有机统一,不愧是大家之作。推荐大家也能读读《随园诗话》,体味三百年前随笔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