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随身携带什么,应该在什么时间上路。——题记
今天阴。可能是因为下雨的原因,微信朋友圈里也有点黯淡。今天在办公室整理大调研活动的问题清单,茶歇时我一边在掐指盘算入梅与出梅的时间,一边在看朋友发的照片,是只鹦鹉。她说:“孩子刚睡,我的状态像这只鹦鹉,前段时间去小型动物园,看到其他鹦鹉都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黏腻,只有这只蹲在墙角,看起来很丧。”我点评了一句:“充满母性的慈悲。”她回复说:“您心中有“佛”,看见了“母性的慈悲”。我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放宽心,孩子小,拉扯几年不知不觉中就会长大了。我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是啊,为人父母,谁不都是这样熬出来的。有辛苦,更有甜蜜。
这让我想起近日时年60岁的宫崎骏再次出山,及由此带来的风靡近20载的《千与千寻》。有人说,在这部电影里,小孩子看笑了,大人都看哭了。其实宫崎骏的所有动画,似乎都是画给长大了的小孩子看的。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体会得与失,原谅美好以及不美好的一切。也有人说:“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童真的朋友们。所以如果看完千寻,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高兴的话,那么爷爷就赢了”。宫崎骏一贯唯美精致的画风足以牢牢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电影中对于现实的暗喻和生命意义的探讨是成年人奉其为经典的理由。永葆初心和追寻自我,电影的两大主题清晰可见。在“守”版海报里,成长后的“千”轻抚弱小蜷缩着的千寻。在这个严守残酷规则的小镇里,千寻凭借勇敢和率真帮助河神、给予无脸男温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名字,从而幸免于沦为透明人。“望”版中,千寻手拾鞋子,在白龙和无脸男的守护下,光脚踏水前行,如同她坐上有去无回的列车营救白龙那样,即使前途未卜,但此时坚定的内心任谁都无法动摇。影片结尾,千寻与开始一样依偎着父母穿过黑黝黝的隧道回到现实世界,但闪亮的发带暗示女孩已经悄然完成了蜕变。“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白龙放开千寻的手时这样说道,两人再相见的约定能否兑现是电影留下的最大悬念,但观众似乎也无需太过纠结,毕竟宫崎骏也说:“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坐上电车,展开充满期待的旅程。”或许在宫崎骏眼中,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成人童话,而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旅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故事的主角千寻。
年少时看这部影片,被片中冲突的画面深深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电影的情节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千寻坚强又善良,与千寻不同的是无脸男,一只神秘的鬼怪,全身黑色,没有五官,一生气就喜欢吃掉了能吃到的东西和人。在那个世界里,他没有来路,也不知归处,每天在小桥上看着人来人往。年少时,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无脸男,现在细细才懂,宫崎骏通过“无脸男”角色的外形已经告诉了我们,没有脸,就是没有自我,代表了迷失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都曾住着一个“无脸男”,在社会的角落里,没有朋友,没有人在乎,内心填满了自卑与无助。害怕孤独,更怕被打扰,渴望温暖,却又怕被伤害。究其原因,找不到自我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个过于听话的童年,多少父母从小教孩子听话,可曾教他们如何做真正的自己?
纪伯伦有一首诗《孩子》是这样写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许多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他们在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做好了人生规划,都希望孩子活成自己想的那样。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一次又一次的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奇思妙想。网上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是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引导不等同于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应该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是非。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学会放手吧,让孩子开始做自己。
培养孩子的格局很重要。三个小朋友在沙滩上玩沙子。有一个大人走到他们面前问道:“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回答的小朋友说:“叔叔,我们在玩沙子。”第二个回答的小朋友说:“叔叔,我们在建造漂亮的城堡。”
第三个回答的小朋友说:“叔叔,我们在创造美好的生活。”长大后,这三个人,第一个普普通通,每日为生活奔波。第二个,成了一个建筑设计师,第三个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同样的东西,三个小朋友有着不一样的答案,因为他们的格局不一样,什么样的格局就有着什么样的结局。所以,格局大的人,看待这个世界,眼睛是放着光的,他们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非常喜欢一段话:“你走近过布达拉宫,见到最近的蓝天和最白的哈达,就会对生死有不同的见解;你从塞维利亚大教堂游历过一圈,就不会以为失去一个前男友,就失去了整个世界……”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培养格局,才能让孩子做好自己。
那,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格局,让他们做好自己呢?带孩子多看书吧,读过的书,会不断拓宽孩子的思想深度。带孩子走更远的路吧,去看看世界。看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宽了,孩子的眼光就会放在长远处。带孩子去认识更多的人吧,这个社会是人与人的联系,优秀的人会给孩子以借鉴,不足的人会带给孩子以教训,让孩子受气的人,会使得孩子拥有宽广的胸怀。聪明的父母,敢于让孩子做自己。没有自我的人,怎么能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他随时在妥协,随时都在压抑自己,他的不快、隐忍可以撑多久?孩子只有做好自己,才会爱家人,爱社会,才会有发展。博尔赫斯说:“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生活本来就很苦,让孩子为自己活一次。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我们应该随身携带什么,应该在什么时间上路。”从小到大,出门去做事前,我都会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带上初心,准时出发。一直很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有些事情经历了,就不会忘记,只是暂时没有想起来罢了。我们或许会短暂地迷失,但自己当年的样子永远不会忘记。《千与千寻》中,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海上电车的那一段。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得通红,电车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长串涟漪。在阔达的海面上,在空旷的电车中,千寻与无脸男并肩而坐,谁也不说话,但是却感觉无比温暖。外面,水天一色,分不清什么是天什么是水,在电车的飞驰中,变成了白色的光和影。夜幕降临,到站之后,乘客都纷纷取走自己的行李,而千寻和无脸男下车之后,路的那一端,早就有了一盏明亮的灯在等候他们。千寻从未把无脸男丢下,而无脸男最终也被钱婆婆收留,不用再四处游荡。无脸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白龙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千寻也找到了回家的路。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也想起了为什么要出发。片中,千寻说:“我要一直走吗?”白龙说:“是的,别回头”,千寻说:“那我们还会再相遇吗?”白龙说:“会的”。是的,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永远不要忘记当初陪你乘车的是哪些人,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当年的模样。就让我们以流传最广的那段影评作为结尾吧:“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就像《千与千寻》的结尾,穿过隧道,一定是一片明亮的世界,相信你不管未来会遇到什么,走过这一段旅程的千寻,都会带着勇敢与爱,微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