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常常有关于“道”的论述。例如《宪问》章: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再如《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再如《微子》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几乎成了儒家是否身体力行的分水岭。那么,什么是“道”呢?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进行了一个实验。把征募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试者——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不到一周就宣告终止,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实验时间很短,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狱警对囚犯的虐待也是逐渐加剧。起初只是不准犯人半夜到厕所方便,只能在牢房内大小便,监狱里很快就充满了公共厕所的味道。
这种臭气熏天的环境让人无法忍受,但狱警通过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活动来强迫犯人服从。例如让犯人用手清理便桶,剥夺他们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随着狱警对囚犯的羞辱日益严重,有犯人不惜以绝食来对抗,以获得自己的权利与尊严。
斯坦福监狱实验常常让我想起我所在城市的公共厕所,大多屎尿横流,无法落脚,只能踩砖头扎马步小心翼翼地方便。同样,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也是混乱不堪。但大多数人会适应,而不是想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有学者认为抽水马桶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总有一些人无法忍受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生活的城市像一座巨大公共厕所。我的一位同学,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我曾经问他为何对财富这样执著,他笑笑说,在村里住的时候,一直都无法忍受周围的牛粪味儿。
所谓“道”,便是一个人对社会环境做出的评估。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春秋无法容忍,但致力于仁;孟子对杀人盈城的战国不愿适应,便致力于义;屈原觉得这个世界遍地污浊,不惜投江而死。这些名垂千古的圣贤,无论激进还是温和,都致力于改变社会,改变人类原有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