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这部电影,我在正式上映前已经刷了两遍,不出意外的话,我还会再刷几遍特殊版本。倒不是说这部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经典,而是歌舞与试听体验就这么直白地展现在面前,让我像个孩子第一次看到马戏表演一样震惊、喜悦、紧张,最后被巴纳姆的故事感动到泪流满面。当大幕拉上,内心留下的只有幸福、平静,以及《This Is Me》的单曲循环。
看到有人吐槽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特别差,我本来想反驳的,但回想起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是觉得剧情的发展特别仓促,虽然能看到巴纳姆其人一生的轨迹,但每个转折都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带而过,完全不带脑子都能看明白。
第二遍再看的时候,我发现剧情完全不应该成为影片被吐槽的元素。电影真正的闪光点是歌曲和舞美,如果再用1/3的篇幅去深化剧情,那么歌曲营造的氛围肯定会被打乱,这样的处理肯定引来更多吐槽。剧情与歌舞的搭配,刚好组成了电影整体的旋律。
而且,我真不觉得剧情弱啊!每一个转折都有铺垫,也有交代,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肯定会有共鸣。比如Jenny Lind第一场演出大获成功后,巴纳姆把演员们堵在门外那一段,可以充分感受到主角对于上流人士的渴望,以及对自己的出身有所忌惮,你会看到这个人还没完全完成个人内心的成长,肯定还会有一次更大的挫折。再比如他与剧评人之间几次对话,能透过不多的台词,感受到他与剧评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剧情虽然简洁,但是一点都不简陋好吗?
如果只看歌舞,你被影片感动到的,可能只是视听方面,但如果你读懂剧情,带来的感动可能会更深刻。当胡子姐姐被巴纳姆拒之门外,唱起《This Is Me》的时候,有力的歌词,搭配充满感染力的群舞,确实能一下戳中泪点,也不觉得难过,就被感染了。这就是音乐本身的力量。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进去,想想他们从小受到异样的眼神,和不公正的待遇,当她勇敢唱出When the sharpest words wanna cut me down.I'm gonna send a floodgonna drown them out.你会感受到歌词里的力量、愤怒、坚强。以至于当电影散场,太太和我一直在探讨自己童年时受到过来自老师、同学的不公正待遇。我想到了自己因为学习好被老师鄙视,纵容好学生打我,想到了大学在艺术学院被艺术生嘲笑长相……如果你回忆一下,总能想到自己在别人异样眼光下的经历。但看完电影以后我释然了,人这一生,谁能保证永远站在鄙视链的顶端,笑看全世界呢?
这些眼光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就像童年时刻扇在巴纳姆脸上的那一记耳光,很多人从此就没走出来。电影里巴纳姆的前半生,联系到自己当下的生活,不禁唏嘘感慨。年关将至,曾经向家人许下美好生活的诺言,到头来却没有兑现,甚至像巴纳姆那样可能面临失业,他的迷茫、焦虑在电影里并没有展示出来,但我心里已经自动加上了一层滤镜。
对我而言,自己的剧本才写到一半,未来会是怎样,并不像电影一样总会有一个固定的结尾。所以在我感受到电影里的焦虑和迷茫时,看到他们一家在天台上放声歌唱、尽情舞蹈时,难过的情绪瞬间被击破。在困难的日子里勇敢唱出来,电影里的歌曲点燃了我生活的勇气。
所以,看完电影之后,我内心是温暖而且幸福的。当春节变成亲戚相互攀比、朋友聚会变成坐在一起看手机、相亲也变成流水线应付形式以后,我们对这个节日总是觉得很焦虑。难得看到这样一部让你看完以后内心有一阵暖流的影片。虽然没有提什么团员美满,却比看一场春晚还要感动。
在《飞鹰艾迪》里,狼叔只是在雪地里跳了几下,我就感受到这个来自澳洲的演员身上的魅力不一般,这部电影里,他用演技、歌技、舞技让我惊掉下巴。旁边一个观众一边看一遍感叹:怎么人家外国演员这么厉害,怎么唱的这么好……
相比起狼叔耀眼的知名度,电影里的女演员们虽然没那么多人认识,但作品都不错。演过《海边的曼彻斯特》米歇尔·威廉姆斯、演过《碟中谍5》的丽贝卡·弗格森、在最新的《蜘蛛侠英雄归来》里扮演小蜘蛛女友的赞达亚,风格不同,但各有各的魅力。甚至几乎你都找不到,但是全程在表演的刘承羽。最喜欢的段落,当然是赞达亚和埃夫隆玩空中飞人那段啦!身材那么好,满屏胶原蛋白,不服不行。
点映那天结束,看到朋友圈压倒性的全是好评,我就知道这部电影在国内的口碑一定差不了。可惜歌舞片在国内一直都不好卖,《马戏之王》的票房估计也不会太乐观。所以我真希望能多用力去为这部电影呐喊一下,当你骂电影院看不到好电影的时候,你能不能问问自己,是否真能接受这样一部题材上小众、类型上不那么友好的影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