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点评文稿(重新整理)
各位美仁,晚上好!
今晚我非常荣幸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阅读、思考和讨论文质老师的书《教师的使命》,我很开心在这向各位美仁们学习。
虽然我的角色是今晚的点评嘉宾,说实话,我真的是不能说自己是在点评各位美仁的读书分享,因为各位美仁的读书、思考、归纳和实践让太触动我了,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现在我只能从我有限的个人视角把自己刚才在听美仁们分享时自己的一点心得、思考和感受做一些简单的反馈和汇报。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山东枣庄的李磊老师,听了李老师的分享,我写下了三个词:阅读与思考,钻研与实践,行走与挑战。
阅读与思考。李老师在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时对文质老师书中的内容和苏霍姆林斯基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多次对比,在对比中,李老师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意识,关注生命。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我们这些从事陪伴生命成长的老师,在陪伴、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我想放在首位的就是张老师一直在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意识。生命第一,生命至上,生命为大。
李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自己的思考,在分享的过程中李老师谈到了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以教育为职业,以教育为事业,以教育为志业。何为志业?文质老师说所谓志业,就是始至于此,立志于此,达到这种境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更需要以自己为理由,而不是做不好什么,都怪别人。
结合对读书的思考,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是处于以教育为事业的阶段,他的目标是以教育为志业。通过参加教育行走活动,通过活动前后我们这些美仁自发组织的这些民间自我提升活动,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美仁正走在以教师为志业的这条路上。
钻研与实践,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发花的种子,组织养盆栽。从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李老师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其中特别触动我的一个细节是,当一个学生种了两盆向日葵,其中一盆开花了,一盆没有开花。他向李老师汇报自己的栽培结果的时候,分析了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这时候李老师对学生说,“慢慢等!”这句话特别触动我,种植向日葵是需要时间给我们一个开花的结果,不同的向日葵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开花。我们每天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也是一个这样慢慢等的过程吗?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唯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中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它、调整它。”
李老师的分享,触动我的除了他的读书与思考、钻研与实践,还有他作为一名接近30年教龄的老师的行走与挑战。他从教学一线走到管理岗位,从当地工作到参与援疆活动。从李老师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师不断前进的脚步,这种前进的脚步也给我一种力量。所以,今天我学到的不仅是读书分享带给我的感到,还有一个不断行动、实践。行走、挑战自己的老师带给我真实的感动和触动。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河南焦作市沁阳市逸夫中心小学的王春艳老师。王老师的声音特别甜美,王老师围绕着以教育为志业,回归人性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王老师的分享可以看到她从学习到反思,从反思到更新自己的理念和认知,再到自己的成长与实践。
王老师特别强调了文质老师的一个观点:让孩子成为孩子。她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在儿童的世界里自由成长。我想到小王子说的一句话,他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是很少数的人记得。”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当我们成为老师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他们怎样的陪伴呢?我们是否因为我们的学业给了他们很多负担?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是否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王老师提出我们需要陪伴、鼓励、关心、尊重孩子。而且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王老师都给出自己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同时,王老师也提到了影响自己的老师,她的老师曾经带给她希望和力量,她也希望自己做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路上都遇到了一些对我们有影响的人,这些人或者是我们的老师,或者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朋友,但是在广泛意义上讲都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那么,我们如何把从这些老师身上获得的力量传递给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呢?王老师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的一份提醒,也是我今天收获的一个方面。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安徽无为的王杏城老师。听王老师分享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做笔记的笔都飞起来了,作为一个学习者,我真的感觉收获太多了。
王老师是一位特别善于深度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资深读书爱好者。听她的分享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课堂上听老师在讲课。王老师的读书分享有她自己的观察视角,有独立的深入思考,有独家的分析解读,也有她的判断总结。
王老师从四个方面做了自己的读书分享。第一个方面是什么是志业?第二个方面是如何做到以教育为志业?第三个方面是真正厉害的老师具有哪些实力?第四个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来自何方?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
在王老师分享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对书中的内容特别熟悉,她随时能用书中的内容给我们做出阐述,并且做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她的学习力、思考力、转化力和传播力。
王老师用钻研的态度进行的读书分享,给我们展示了她的行动力。
在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方面,王老师提到了我们要研究学生和保持童心,面对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让我们保持好奇心,尊重生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面对学生,我们每天都会带着热情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王老师说保持童心能让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的心更开阔。从王老师身上我学到,我们作为老师,始终要做一个建设者、行动者和实践者。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广西贺州的钟山县第二中学的叶桂玉老师。特别喜欢听叶老师朗读文质老师书中的内容,让我有一种在教室里和大家共读的感觉。
文质老师在书中说,达到以教育为志业,最重要的是需要以自己为理由,遇到问题在自己身上找理由。叶老师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在生活以此自勉,遇到问题想办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现状。叶老师的做法让我敬佩。
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也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学生状况,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从自己身上找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我们的一点行动,做出改变。这里,我想到了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到的一个重要表达:教师的内部景观。作为教师,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环境和各种不同的学生以及复杂的变化状况,我们教师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我们坚守教育的力量最终来自哪里?我个人觉得心是我们最大的力量,心,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所以,觉察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心中去获取力量,从书中寻找智慧,运用学习到的智慧在实践中行动。
文质老师在书中说,以教育为志业,我们要把读写作为生活的常态,以实践为路径,反复实践。叶老师从读书到实践,参加教育行走后报名了小尘老师组织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 挑战300天的活动,而且一直在坚持写作,是一位踏踏实实的行动派。
从叶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特别融洽。为什么学生会对叶老师感到这样亲切呢?我想一定是叶老师对教育的初心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在我们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的方法不一定是恰当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想学生一定是知道的。像叶老师说的那样,看得见生命,看得见成长,看得见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叶老师将读书和生活进行连接,走进书中,走进生活,从书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智慧,促进自己的实践。这样读书,读有智慧的书,读有营养的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促进。
叶老师也在分享中提到了影响自己成长的老师,我想我们从给我们带来好的影响的老师身上获取的力量,也会让我们把这种力量传给我们的学生。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当我们教完学生,再教学生的孩子,如果他们喜欢我们,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愿意和我们学习,那么我们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具有了王杏城老师说的那种传播力呢?
在叶老师的分享中,我特别喜欢叶老师在最后给我们呈现的那个画面,让学校成为给孩子美好回忆的地方,让学校成为孩子喜欢去的地方,让学校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而我们刚好出现在这个美好的画面里,这是不是我们理想学校的模样呢?
谢谢各位分享嘉宾今晚带给我们的分享。我跟大家学到了很多,笔记做的有点儿乱,所以反馈的也不够全面,有说得不当的地方,请美仁多多指正。
谢谢陈老师的主持!也谢谢所有在场美仁的倾听。带着今天的收获,也带着收获后的美好心情,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