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时候最怕的,是两个人对正在讨论的事物的定义不同(语言学好像叫“约定型定义”),俗话就是鸡同鸭讲。
很难定义,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一个原因。
幸福是什么,苦恼是什么,满足感是什么,很难解释。很多人用事例去描述,但是“事例”由于其比喻的性质,会让认知偏差变得更大。
我看这本书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作者把以上概念用理论框架概括了起来,让这些词汇可以用“词典型定义”解释。
乐趣-复杂-休闲-幸福,作者在书中进行了定义并且推出了结果。
米哈赖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反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感知和摄取更多的信息,无疑有利于人类生存。对外部情况不感知,当然更危险,但感知更多往往也更苦恼。于是焦虑增长。刚巧一切平安的时候呢?神经系统过于发达的人类偏偏又会感到枯燥无聊。进化为什么导致人类这种极难伺候的身心配置?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生存繁衍,没有增加幸福快乐的考虑。”
书中说到,“人类成员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闯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米哈赖说:“精神分类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受所有资讯。而很悲惨的是,他们并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有些病人把这种现象描述得很生动:“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
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米哈赖认为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按照注意力有限理论,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比如外卖)也是注意力经济:是为用户节省注意力的经济。消费注意力的经济、节省注意力的经济、提高注意力效率的经济。时间不是金钱,落实到个体的时间:注意力,才是金钱。从前是注意力消费匮乏的时代,大部分经济模式围绕着“无处安放的注意力”展开。现在是注意力爆炸的时代,如何节省注意力和提升注意力效率也成为一门不小的生意。
看书大部分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不过想一下,也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去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