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名字“富拉尔基”
中国地大物博,许多城市的道路街巷会与其他城市的名字一样,这一点不足为奇。而当我知道有一个村子的名字也叫富拉尔基,而且与我所居住的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一字不差之时,我心中极为好奇,一个是区,一个是村,这两者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于是,我踏上了探访的路。
走过起伏的山峦,走过了原始森林,公路蜿蜒,黑土地与黑龙江若即若离。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富拉尔基村。这个隐藏于陌生土地上的富拉尔基位于黑河市瑷珲镇坤河乡。这个名字最先是在瑷珲地图上看到的,随后车子进入坤河乡后,看到路边的“富拉尔基”路牌,更让我急于探求这个谜团。
车子停在了村旁,公路右边是富拉尔基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富拉尔基村村民委员会”“中共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富拉尔基村支部委员会”的牌子立于门的左右,最有力地证实着富拉尔基的隶属关系。公路左边就是富拉尔基村,一个个院落呈现出一片祥和。一根高高的柱子上系着两只喇叭,正在广播让村民到江边拉沙子的通知,村委会在组织和管理中为村民服务着。
一个个砖房都以红色钢板作房顶,房子坐北朝南,达斡尔族勒勒车的车轮装饰着房子的外墙,而院子内的手扶拖拉机早已取替了勒勒车。在一个院门口坐着一位老人,上前一问,老人今年90岁,一直住在这个村里。我的确需要找一个年长者了解情况,没想到进得村子遇见的这位老人就是最理想的人选。于是,我就上前和老人攀谈,老人毕竟年纪大了,有些后耳聋,我就贴着老人的耳朵大声说话,当老人知道我是从齐齐哈尔来的富拉尔基人,走了上千里的路,特意到此造访之时,也格外激动,眼睛里闪着混浊的泪花。老人的儿子,一个五十开外的汉子开着拖拉机出了院子,要到江边拉沙子,听说我的来意,就热情地招呼我到院子里坐,还扯着嗓子把正朝江边去的儿子喊了回来,爷孙两向我讲起了富拉尔基的来历。
老人姓郭,达斡尔族,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姑姑生活。听姑姑讲,爷爷那一代家住在江对岸的村子里。1900年,俄国人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上千名手无寸铁的百姓被从房子中赶出来,被捆绑、驱赶到黑龙江中,有反抗者即刻被杀。尸体从黑龙江上游一路漂下来,不计其数,血染黑龙江。侥幸逃过一劫的人爬上西岸,见岸边也被鲜血浸红了。为了生存便在这里暂住下来,把这个村子叫“胡兰哈日该”,就是红色江岸的意思,后来汉人照着这个音读成了富拉尔基,就是眼前这个富拉尔基村。
俄国人占领瑷珲后,村民流离失所,大部分人开始向南逃亡。达斡尔族人是游牧民族,喜欢逐水而居,南迁至嫩江之滨顺延居住下来,其中吴、何、沃、郭、敖、莫几个部落定居在烧锅屯(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区基黑化厂东南处)一带,开始了新生活,为了不忘记那段历史,依然把那里叫做富拉尔基。后来,有人因思念家乡千里跋涉又回到黑龙江畔,伫立江边,对岸世代居住的故土已经被沙俄占领,再也无法回去了,只能以黑龙江西岸的富拉尔基为家了。“胡兰哈日该”——富拉尔基,从那时起一直称呼到现在,不曾改过。
在达斡尔族汉化表内可查到,老人的郭姓是达斡尔族郭罗罗氏的后人。老人五世同堂,晚辈中不泛大学生,有在黑河市工作,也有在外省工作的,20多个子孙住在村里,村里郭姓人占了一大半。全村有70来户人家,百余口人。
辞别老人,走过几户院落就来到村边的黑龙江畔,想象着老人描述的情景,“富拉尔基”四个字已经厚重得不在路牌上,不在村委会的标牌上,也不在老人的故事里,而是混入滚滚东流的黑龙江,在我的心里翻涌着,翻涌着……富拉尔基,红色的江岸,这是一部达斡尔人悲惨的血泪史。历史过去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今天,红岸赋予小村新的使命、新的希望,仅仅一句“到村边拉沙子”就足以说明,村民在村委会的部署下正在建设红色的江岸。
关于富拉尔基村的来历,还有另一种版本。在瑷珲区瑷珲镇人民政府出版的相关资料中有不同的记载。1643-1645期间,波亚克夫、哈巴罗夫分别率领俄军侵扰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居住地雅克萨(今俄国赤塔州首府赤塔市)托尔加(今天的瑷珲镇)。当时,立足未稳的清政府正忙于平定三番,采取内迁居民政策,将索伦、达斡尔人南迁到嫩江之滨,齐齐哈尔近郊的梅里斯和富拉尔基就是达斡尔酋长巴尔达奇家族所建。1863年,清政府开始着手东北边防建设,在黑龙江高将军街门,任命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从齐齐哈尔和东布特哈调索伦和达斡尔兵丁及家属来到黑龙江将军府所在地瑷珲城,在城南30里防驻戍边,形成自然村屯,今天坤河乡富拉尔基村就是那时形成的。因为这个屯是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移来的达斡尔人所建,他们以原地名命名了这个村子——“富拉尔基”。
黑河的富拉尔基如此悲壮,那么,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又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一位达斡尔族青年打猎途中口渴,因周围没有水源而奄奄一息,这时,一位身着红衣的仙境女子飘然下凡,将手上的银链系在兴安岭的伊勒库里山脚,一条大江滔滔而下,江水救活了青年,二人在大江之上相见,一见钟情。成婚那天,仙女将一枚红宝石镶嵌在大江之岸,十里江岸,红光映照着他们脚上的岸边土地。因此称此地为富拉尔基,意为红色之岸,他们的子孙以渔猎为生繁衍生息。据《朔方备乘》记载,1649年达斡尔族人在这里建屯,以打鱼为生。1890前后属八旗的镶红旗。
无论是嫩江边拥有30万人口的富拉尔基区,还是黑龙江边仅70户人家的富拉尔基村,追跟溯源,同根同源,一样的游牧民族,血管里流着一样的血,嘴里说着一样的语言,心中有一样的信仰,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都是富拉尔基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