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或不陪,先从妈妈的角色和学琵琶的困难开始谈。
做妈妈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职业”。新近流传于网上的段子便可得知:
有一份工作辛苦劳累,大部分时间站着,要懂得沟通、财务、医学甚至更多,有时还要熬夜,没有假期,要做好放弃自己生活的准备,24小时待命,最重要的是没有薪水!但却有数十亿人在担任这个职位……然后落于俗套的问“请问这是什么职业”? 自然的,这必须是“妈妈”这个角色。
并且,做琴童的妈妈更是要“技术含量”的。我们天桃小学民乐团的“琵琶八人组”里头的琴童妈妈们个个“三头六臂刀枪不入”,无论是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教育,虽生活经历与培养孩子方式各不相同,却都是呕心沥血、无私付出。
“学琴先得要有个肯付出能付出的家长。”
付出不一定有结果,但不付出肯定没有好结果!
琵琶形态如此之美,似曼妙少女般啊娜,灵动;琵琶音色如此之美,如珠走玉盘,似金石钪锵,宛泉水叮咚,若仙乐飘渺天簌……
我极尽词穷也无法表达对它的喜爱!
还是用一起温习《琵琶行》中最贴切的方式了解一下琵琶吧,即便看此书的你学的是钢琴、二胡、小提琴或别的,对我们这种最美好的民族乐器之一的琵琶有所认识,也算是一种修为吧!
《琵琶行》中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古人对琵琶的喜爱和敬畏跃然其中。
但是,美好往往伴随着艰难。
学琵琶更是如此!
不然,怎么会有“琵琶是民族器乐中最难弹好的”这一说法呢!
琵琶的弹法是手指自内向外发力,与我们日常的抓取动作力量相反。
这个特点必然导致各个手指的发力困难,比如说大拇指,琵琶的大拇指实际上是在指根关节引导下的划圈运动。食指与大拇指的运动类似用食指指尖上侧与大拇指间捏住一个绿豆并搓揉的动作。食指中指可能还好,但是大拇指可能会缺乏灵活度与力量来完成这种触弦。
再例如小尾指,即便是成人的尾指,要由内往外发力都是困难的,况且还得顾及各手指力度的统一与和谐,手臂与腰肢间的关系配合…
更要命的,一把正常的红木琵琶大约十来斤,要硬生生的搭落在孩子稚嫩的大腿上!还只能左手单手扶着……这扶稳都是困难了,还得边扶边用左手手指来上下变化着按弦!
这不仅仅是考验孩子啊!明明是考验家长嘛!
所以才会常常出现学了一段时间放弃的现象,出现课上按弦手疼流眼泪的情况,出现家长在一旁焦燥不安的神态……
学琵琶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家长。至少,我们这八个家长都如此!
首先是开启“课堂全陪模式”!
大部分妈妈平时正常工作,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又得奉献给孩子。每个周六,琵琶八人组的妈妈们过得跟打仗似的。大家伙儿基本形成共识的提前到教室等待陈黎清老师,孩子们也喜欢早到寻个好位置可以更好地看到老师的讲课示范……
丹若也希望挑位置,不过内俭的她往往挑的不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离老师最近的中间,而是中间的两侧。甚至在乐团排练的时候,她也不会太热切的想坐前面“首席”的位置。
我也是这么告诉她的“坐哪里不重要,弹好了才是本事!”
言归正传,孩子们排成弧形围坐在一起学习,妈妈们更是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手机录音、视频拍摄、手写笔记…各路“大法”陆续推出。为了记住技术要领和难点,即便是乐盲的我也私毫不敢懈怠。这意味着回家之后,很多妈妈们还会按老师的教学技术要求来监督孩子们练琴。
当然,也不是所有妈妈都“盯”着孩子习琴的。我便是“偷懒”的其中一个。因为我特别希望她从小能树立起“我选择的,应该是我喜欢的,我自己来负责”这样的观念,包括从三岁开始,她自己提出要学习钢琴,六岁提出想跳舞,到选择学琵琶,她的所有“兴趣班”,都是她自己选择的。我要做的,是引导她意识到参予这些课外学习的好玩及有益之处,引导她建立“选择与坚持”的关系……
因此,我尽量培养她自发的练琴。
“小乖,妈妈的手机录有老师上课的技术要点示范,你自己看着视频练哦!妈妈要备课。不过妈妈在隔壁房间也能听到你弹出的声音,你尽量弹大声点呀,妈妈可喜欢听你弹琴了!”
“好的,妈妈!”
“你觉得练好了就叫妈妈过来看一看?”
“嗯行!妈妈,你去备课吧,我弹好了,你再过来看我。”
……
很多家长会说“绝对不行!我不盯着她看她绝对练不好,而且可能在偷懒!”
本身这种话语便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本身就可以加速促使“偷懒”的形成。孩子的心时刻是戒备着的,压力无形增加,那释放压力的需求随之增加,“偷懒”便形成了。
信任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我是认为,盯着的学习会让孩子缺乏自控力,增加依赖之心,并且,“盯”本身就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我对丹若看似放手,但其实是有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她的。比如,告诉她“我可喜欢你的琴声了,练大声点让妈妈在隔壁能听到”,比如,“你认为弹好了,妈妈就过来欣赏一下!”
这无形中给了她信任,又使她建立了“弹好了表演给妈妈看的”的目标。
其实,从小至今,她在家庭中的学习并没有给我带来格外的压力,便出于“鼓励和信任”,这对习琴的孩子十分重要!
不过,可能有家长会认为,我和她的关系能如此,是因为她的个性相对沉稳,所以能适应我的方式。对于调皮活泼的孩子不可行……
事实上,我在小学做过班主任数年发现,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能树起自律之心,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信任”,只要从小家长与之如此相处,一般来说都会有一定效果。
尽量少陪着练琴,这是我的观点。
特别是在孩子只是陪养兴趣阶段。
即使有时“陪”,也尽量不要用“老师的眼光”去盯着孩子,不要不停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鼓励她自行发现问题,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对她能自发学习和自我发现表示尊重和鼓励。让她对“自我学习”产生“骄傲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