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养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养育自己的孩子自然也是不同的方式。
最近在看陈海贤的《爱,需要学习》看到197页的第一段时我哭了,里面写的夫妻案例跟我和我老公模式非常相似,发现了新大陆的我泪流满面。
书里的原文:妻子对父母的严厉深恶痛绝,觉得自己从小缺少关爱,所以丈夫一凶孩子,童年里害怕无助的感觉就会出现,她就会忍不住冲上去保护孩子。有趣的是,丈夫却认同父母严厉的教育,并把它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爱,所以他会以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孩子。
看到这段,里面的妻子像极了我。在我们家,只要老公一凶孩子,(我老公脾气很好,凶也是偶尔)我立马就会用杀气的眼神看着我老公,提醒让他停止,我不分对错,反正都是老公的错。还有我老公要是想揍孩子,我会立马冲上去阻难,保护孩子。为此老公也很生气,他觉得孩子做了出格的事情就是要狠狠批评,好让孩子长记性。
而我觉得这就是粗暴的方法。我们讨论过,我问他:当你爸爸打你的时候,你不恨他吗?他说:不会啊,我知道他是为我好啊。那时我听了我老公的回答,觉得他不可理喻,不是脑子进水就是说的假话。我跟他说:你这样对待孩子,孩子长大会恨你的,我小时候被我爸打时,恨极了我爸。
那时候我没有想过是我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导致我们的感受不一样。我老公在一个有爱的家人中长大,他是家里的独子,他随时都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虽然父母偶尔对他严厉,但他认为那是父母为他好。而我在一个严肃的家庭长大,爸爸很严厉,妈妈很忙碌,家里三个孩子,我是老二,我从未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也不懂爱是什么?如果我犯错,我爸会严厉的批评我,偶尔还会揍我,他的教育方式让我讨厌极了。
长大之后,在我眼里,打骂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当然,我自己偶尔会吼叫,但别人都不行。我现在是知道了,当看到老公凶孩子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冲上去保护孩子,原来我保护的不只是我的孩子,还有我小时候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学会了区分,他是我的孩子,他不是我,他和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在爸爸的爱中长大,爸爸是真的很爱孩子,爸爸有管教孩子的权利。
我还要学会区分老公和父亲,不要把对父亲的不满投射给老公,当看到老公再管孩子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那不是我父亲,而是爱孩子的老公。
现在回想起跟父亲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我对他的理解越来越多,我很确定他是爱我的,只是他不会表达,没有让我感受到他对我的爱。长大后,我有深切的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但我的潜意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过去,过去那个自认为不爱我的父亲。
这就是成长环境不同带来的不同的养育观念,它没有对错,要学会去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