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无能,接受了自己的无能,才能学到更多,变的更厉害;同理,还要接受自己的无知。俗话说:承认无知就是智慧的开始。如果别人说什么你都觉得自己专业,自己才是正确的,别人做什么你都想说两句,那你才是最蠢的那一个;
职场中的一些小白最容易发生这个情况,吐槽这个,吐槽那个。哪怕是工作了六七年的老手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认识水平不够,理解不了战略层,也无法和老板同频,又或者是“术”很强,但“道”很差。
2、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用“认知”“行为”“情绪”三要素来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
这个“三要素辨别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候,当我们在判断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跟随的时,可以先通过与他平日的交流中判断出他的认知层次,以及观察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和他说的“知行合一”,最后再看他的情绪是否总是趋于稳定。如果你发现他做的总是跟他说的不一致,又或者是发现他的情绪总是阴晴不定,那你就得留心了。
3、命名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信念完成的。我们把一个东西命名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并不是定义结果;
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每年到了双十一,我们都会叫上一群“单身贵族”出去过节。而自从有了马云,他把这一天改名为购物节,以及通过一些列的策划手段进行干预,从此每年到了这一天,全民都处于疯狂购物的狂欢中。加之购物节这三个字本身就具有“指引”意义,从“改名”到“全民狂欢”,这就叫影响我们的行为。
再者,我们把桌子叫为“桌子”,可不可以叫为“凳子”?肯定是可以的,因为没有人规定桌子必须叫桌子,它的由来也只不过是前人随便起的一个名字而已。我把它坐在屁股底下,不管多大,它都成为了我的凳子。
所以我们在命名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抓出了一种,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所谓的真相。但其实,每一件东西都没有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我们的双手把事物捏成了我们想要的模样而已。
4、对没有生命的对象,不变才是常态,除非我们做了什么,它才有变化;对有生命的对象,变才是常态,除非我们做了什么,才会导致它的“不变”;
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辆自行车,车头坏了我们换了车头,刹车坏了我们换了刹车,车把坏了我们换了车把,几年下来这个车的零部件我们几乎都换了个遍,但我们还会说:它依然是那辆车子;可我们把一辆从未骑过的新车子的零部件一次性换成与前者换完后相同的零部件,并告诉你说这还是那辆自行车,我想要卖给你,我想你可能会打我。
这就是不同,自行车都是无生命的对象,在我们的干预下两者的零部件都被换了,为什么一个还是原先的自行车,而另一个就不是?
5、有时候我们所面对的焦虑,只要把焦虑换个名字的话,你会发现有些问题都不用解决了;
一个阶段你的工作都非常累,甚至都成为了你日常生活中的累赘,你很想辞职,但又举棋不定。那你可以不把它叫累赘,可以把它叫做“成长机会”,那你要做的选择就很清晰了,肯定不是辞职,而是坚持下去。
6、人际之间的交往,本质就是合作,而合作就是基于互相的满足,你有你的需求,我也有我在意的好处;
我和你交朋友,你喜欢聊天,我可能每天都会陪你聊天。我喜欢出去玩,那我自然也希望你能陪我出去玩。可几次下来,我叫了你好多次一起出去你都不去,那我慢慢的也就不太想和你联系了。说的感性点,叫你不在乎我这个朋友,说的理性点:是你没有满足我的需求。理解这一点的话你可以快速辨别出你目前所处的关系是否在良性运转,如果没有,那你可以摒弃那段一直在消耗你的关系了。
7、与他人相处中,我们解读别人的态度、想法、目的时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你看到的TA,并不是真正的TA,有可能是基于你的经验而定义出的TA;
倘若一个孩子在玩游戏,他的妈妈很可能会说:“你不能玩游戏,因为一旦开始玩游戏了,就摆脱不了了,很可怕,你不能玩。”这个妈妈为什么这么肯定?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妈妈在别的事情上有过失控的体验,也可能听别人说过玩游戏的可怕性,然后就会导致自身也产生一种害怕,所以她就认为孩子跟她也是一样的。可实际孩子玩了游戏后是什么样儿?妈妈完全不知道,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经验里罢了,这种情况反而会助长了孩子的“叛逆心”,真的变成了“停不下来”。
8、产生责任,是为了改变一件事的权利,有了权利,才有责任;
查看一个公司是不是靠谱同样可以根据这一“条件”来判别,就看责任和权利的关系,如果一家公司长时间给了你很多责任,却没有给你相对应的权利,很明显,这就是不靠谱的一种表现。
9、在生活中,尽量不要被那些自动化思维、快思维所主导,思考时,一定要慢下来;
在与人交流中,倘若你思考问题时,脑子里快速反应出来的那个答案,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所谓自动化思维和快思维指的没有经过太多思考甚至是没有思考就下意识得出来的答案,职场中也最怕这种“张嘴就来”的话。可能你会狡辩:这些下意识的答案都是我长年得出来的经验,那我“恭喜”你,经验在随处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而你却很准确的选择了它。
10、你想影响别人,实质上靠的是别人有想实现的东西,只是恰巧给了你一个机会而已。
别人都在看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分,所以说在商业社会中,最聪明的人并没有说能力有多高,而是你给的决策恰好满足了广大民众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是他们想实现的东西,他们接受了你的决策,就是给了你一个影响他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