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失联10多年的老同学妍妍,忽然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找到我的联系方式。
加了微信,妍妍八卦模式开启,从头到脚开始询问。聊完了,我们都觉得很开心。
两个被时光和距离隔离了10多年的小伙伴,再度语音对话时,还能有未改的乡音、不变的关怀和相似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是我的幸运。
傍晚,互道“再见”之后,我心花怒放地换衣服,准备出去吃晚饭。
是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诱人的美食、诗意的心情和远方的朋友。甚好。
妍妍想要和我约一天见面,但是也很为难,她说:“现在有两个孩子,小的才1岁,下班回家一大把的事情,每天几乎都找不到独处的时间。”
我也深有同感,到这个年纪的女子,儿女不仅滋养了我们的心,同时也绑架了我们的身。可想而知,我们这代人,是怎样的身不由己。
然而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都需要保留自己和灵魂独处的时间。
自己只与自己相处,散步、阅读、写作、发呆、放空、狂想、晚睡、做梦......把灵魂解放出来,整理好重新出发。
所以,从几个月前开始,除了旅行在外的日子,每天我一定会挤出来1个小时,把自己从嘈杂的生活中抽离,用电脑码码字,或者静静地读本书。
翻了翻目录,这篇竟然是我写的第60篇文章了。看着越来越高的阅读量和越来越多的鼓励赞赏,我内心感到无比欣慰和莫大感动......
人生很短暂,细细算下来,我们独处的时间就更少了。
我爱独处,独处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干,或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独处让我漂泊的心得以安放。
安迪.鲁尼说,“如果你独自一人笑了,那是真心的笑。”
当群欢无味,不如试着独处;当独处寂寞,不如选择阅读和思考。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修炼自我的过程。经得起寂寞,也许就能获得最终的自由!
2.
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松子从小是个美丽、可爱、善良、爱唱歌的姑娘,她本该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可是,命运出其不意地捉弄了她。妹妹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让松子渐渐形成一种极度渴望爱、无法忍受孤独的性格。
松子为了讨好父亲,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她一次又一次假扮小丑,破坏自己的形象,以博得父亲短暂的一个微笑。
她在极度缺乏爱和关注的状态下,是没有爱的能力、和发现真正的爱的能力的。
被父亲斥责、失去工作、愤然离家之后,松子选择了暴躁无能的男朋友八女川,为了爱情,她一次一次忍受暴力。
八女川去世之后,松子更加疯狂地消磨自己的青春。
她遇到了小野寺,一个更加残酷对待她的男人,不仅在感情上背叛她,还最终将她送进了监狱。
多年以后,她遇到那个当年导致她失去工作的学生龙洋一时,她躲在屋子自言自语地说:“屋里是地狱,屋外也是地狱。”
此时的龙洋一已经加入黑道,松子没有考虑跟龙洋一在一起之后可能的后果。仅仅因为不想一个人生活,她就不顾一起地冲到屋外,决定和他在一起。
连基本的独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松子又怎么不让人嫌弃?没有爱人和朋友的确会孤独寂寞,可是无法与自己相处,则是整个生命的荒芜!
在我们生活中,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独处。通常,人们认为独处是孤独的人的“专利”,认为喜欢独处的都是孤独的人,其实并非如此。
那种只有你自己,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让思绪漫游,可以放空自己直抵心灵的时刻,怎么可以说是孤独的呢?
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当我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流中,却常常比独自在家更觉孤独。
真正的孤独是身处人群,悲喜却无人可说的时刻吧!
主动选择、并且享受独处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刘同说,“曾经我认为,孤独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现在我认为,孤独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个世界。”
3.
很多优秀的人都很享受独处,他们在独处的时间创造了巨大的成就。
哲学家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戴维·梭罗),曾经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两年时间,梭罗都是孤身一人。
有人问梭罗,“你一个人住在那里一定很孤独吧?是不是很想见到人?特别是在冰天雪地里。”
梭罗回答,“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中吗?”
他在独居期间,以此为题材写成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湖》。他从此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O. Henry(欧·亨利)少年时,想成为一名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开始写作。
后来,欧·亨利因为账目问题而入狱。在漫长而又孤独的牢狱生活中,他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在此期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乎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
欧·亨利后来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
冯小刚导演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而陈道明却说,“我喜欢独处但并非孤独。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独处是美好的,而孤独是悲切的”。
所以通常,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思想越是独特,也许比普通人要忍受更多的寂寞。
独处,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让他们从繁琐的生活中跳脱出来。
享受独处是通往优秀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要想优秀必须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思考往往和独处密不可分。
林徽因说,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就看他能否独处;如果想衡量一个人的格调如何,就看他独处时都干些什么。
4.
过去的我们,曾像饥饿的婴儿急切地想要吮吸乳汁一样。
我们迫切地想要提高我们的情商,想要广交朋友,扩大交际圈,丰富自己的生命,以便未来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此人不孤独”的墓志铭。
我们以为,只要身边围绕着很多人,就可以驱赶走“孤独”这只野兽。
我们以为,常常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感觉不那么孤单。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够自在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
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孤独”,并不是看他身边有多少人,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充盈程度。
仔细回忆一下: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独自一人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独自一人认真观察一片浮云了?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独自一人练习冥想和专注思考了?
何谓独处?它的意义应该在于,对自我的省视中,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思忆,对未来的幻想,而仅仅是回归当下。
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从洗手、整理房间、喝咖啡、看书这些小小的事情开始。
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你可以从中窥探到自己的内心,并与自己作一次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在独处中,你比较容易发现自己;这样你也能恰到好处地将视角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首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安然自在地独处。
独处,本质上并不排除群体,也不意味着永远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独来独往。
而是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留有一些时间给自己,去卸下层层面具和伪装,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释放自我。
正如陈染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点独处的余地,那么就会很孤独。被剥夺了内心空间的热闹,是一种更深刻的孤独。”
也许你喜欢热闹,喜欢有人说话,喜欢有人围绕。
但当你在一个人孤独寂寞冷的时光里,愿你喜欢独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