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2 华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致中和的根本,在于至诚无息,在于修养“天下之至诚”。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之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
陆澄问:“《大学》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伊川先生程颐却说‘不应该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去求一个中。’延平先生李侗呢,却教学生体察未发之前的气象,他们两位老师谁说的对呢?”
王阳明说:“两位老师说的都对!伊川先生怕学生在未发之前去讨个中正,把中正看成了一件事物,这本身已经不正了。就像我一向叫你们以气定为中,所以只在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先生呢,怕学生找不到地方着手,所以要人时刻观察体会情绪未发之前的气象,要人正眼去看,倾耳去听,这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都是古人不得已,引导别人做学问的话头罢了。”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出自《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在《传习录》里大量的篇幅,反反复复地讲,儒家的修养,很大程度上就是修养这个“致中和”,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时刻警醒自己,未发之中,已发之和,这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得根本,根本在于“至诚无息”,在于修“天下之至诚”,对他人的诚,对他人的爱,无我,就无过不及,坦然中道了。所以伊川先生说,你不要去求那个未发之中,王阳明说,只在自己涵养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