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书名骗了。
以为是介绍美术史上有意思的故事,野史类的,当个消遣。打开就泪奔了,尼玛,又是专业书!而且专业得不能再专业了!作者吕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专写《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编年史》等,我怀疑是不是史类书销售不好,所以编辑出这么一馊主意啊,美术的故事?故事会的瓶子,装着美术史的酒?
但这本书对了解当代艺术的由来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看当代的作品,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商下线了,怎么都看不懂啊?比如,来,你给我说下,下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看完这本书感悟有:
1.艺术服务于政治;即使现在文艺环境宽松,仍不能忽略政治这只无形的手;与其说这是一本美术史,不如说这是艺术与政治不断妥协与抗争的历史。之前一直以为艺术是纯粹的,现在才明白,艺术在政治的潮流中也不能独善其身,艺术从来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
2.当代艺术观念层出不穷,实验水墨,观念绘画,新文人画,水墨画......透露出一个观念就是,当代艺术话语权掌握在西方手中,什么主义,什么方法论,都是步西方后尘;创作内容又受市场主导,导致当代艺术境外吃香境内受冷;
3.下次再看当代艺术,先看其思想性,有无叛逆,是否批判;再看其创新性,材料新?形式新?表现手法新?实在都没有,那么有了,作者是在表现无聊,对,是这么回事儿!
这就是那个写《从前慢》的诗人木心所讲述的世界文学史。
书名有必要解释一下,我自己一开始是误读了的。提到的时间1989-1994是指木心讲课的时间,历时五年。文学回忆录,是指木心对世界文学史的讲义,因为侧重文学性而非史学性,所以没有起名《世界文学史》。
内容囊括了从希腊罗马神话到近代魔幻现实主义等中欧国家文学史发展历程,最有意思的并非史实,而是木心的评述。
这本书也是笔记记得最多的,看完一本贴满标签,黄色代表重要观点,粉色代表优美句子,右侧标签代表引申要读的书目。
随意摘抄几句感受一下木心的透彻:
1.人类的快乐,不是靠理性、电脑、物质,而来自情感、直觉、本能。
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
2.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作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
3.好比一瓶酒。希腊是酿酒者,罗马是酿酒者,酒瓶盖是盖好的。帮中世纪是酒窖的黑暗,千余年后开瓶,酒味醇厚。
中国文化的酒瓶盖到了唐朝就掉落了,酒气到明清散光。“五四”再把酒倒光,掺进西方的白水,加酒精。
多形象!
木心推崇庄子,陶渊明、嵇康、尼采,塞万提期,歌德,肖邦。搞得我也想把这些人的作品通通再读一遍!
这本书是读一次绝计不够的,我准备把它放在书房地板上,累了就随手一翻,一翻就能翻到那些散落在各处的优美句子,如沧海撷英,总能带来心灵的透彻。
给我这个题目,我写1200字,然后再憋不出来了!
西方人就是厉害,意淫高手啊!6幅画愣是写了300页,这才上册,我想说柜子里还锁着一本下册。
西方人的写作特点正如西医,科学,缜密,精细。举个例子,有一幅肖像画,人物双手交叠,作者分析,“藏起一半的手是个暗示,反映人物与世界的特定关系。手部的表现手法,暗示出人物的内在和其动作的实质。”纳尼?这都能看得出来?
全书都充斥了这样的细节,看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同时看到了许多分析作品的可能性。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看到的东西。就算是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反应可能看上去挺幼稚,但它也有其合理性。我们面对一幅图像的第一反应,不管是一见钟情,还是马上就产生厌恶,主要在于它表现现实的方法: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画作与自然之间的相似程度;令我们感到惊讶的,可能是它将世界理想化或是转换的方式,熟悉的地标变得模糊不清,这也会让我们不安。
上半年确实看了很多书,偏专业性多一点。看完因为没做笔记,现在已忘了百分之六十。
今年3月开始接触思维导图,在导图的帮助下,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但考完试以后看书 就又打回原型了。
接下来就要趁热把书读第二遍,然后做导图了。李逗逗童鞋提出的知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让我挺有感触,之前是光输入不输出,现在想想没有思考的输入留在脑子里也只是过眼云烟而已。怎样把输入输出最大限度地合理化,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