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捣衣》
常有人在秋月下,泪泠如晶。有黄景仁“为谁风露立中宵”的绮怀,有杜甫想起故乡的事儿,想着她“清辉玉臂寒”。秋月似乎比其他季节的月要来得多情一些,秋天的夜空空旷高远,没有云,星星也少了,漫无遮拦的夜空中只剩下一个无暇的月,因为远,月华也显得冰凉,照得人心也冰凉,渴望有什么能够取暖。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入秋了,家家户户在连夜捣衣,捣的不是别的衣裳,是寒衣,是妻子要给远方征战的丈夫的衣裳。秋风紧,她要赶紧把寒衣做好,早日给他寄去,不让塞外的寒风厉雪侵他的身。这是一个妻子最想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事。
秋月下捣衣,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中有描写:“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宋元以前,穷苦人家穿的是葛麻织就的衣服,硬而扎肤,于是要用棒槌将其捣柔软。白天操劳家事农活,捣衣便多只能在夜里,秋月明明,胜过那摇曳的灯火,一槌槌一声声,秋月下另一方的丈夫可听得见?
戎昱的《秋月》一语道破:“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