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见了一家公司,如何判断是否跟进?逻辑是什么?
答:两个关键词,三个驱动力,三个不能碰的底线。
(靠,我怎么突然这么理论起来了。。。实在是因为被逼问太多次后的总结)
(其实很多投资人没什么逻辑,看面相的,找感觉的,凭开心的,开小差的,太多了)
下面认真说,扪心自问的一个逻辑:
第一个关键词:闪光点(shining points)
首先见到创始人,1-2小时的聊天,其实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通过一个一个问题,试图critically的找到shining points。
这个critically很重要,批判性的,是指说,我不会盲信,而是有比较有根据的寻找亮点。
一个早期公司一定是千疮百孔,不可能完美,所以一开始聊天,并不是拼了命的找缺点。
什么是亮点?我总结了三个:
第一:scale driver
第二:growth driver
第三:profit driver
其实这个三个点,用人话说:
第一个就是通常的“顶太低”“没有故事”“规模做不大”的说法。
第二个就是“涨不快”“有点慢”“不够迅速”的说法。
第三个就是“赚不到钱”
为什么是这三个driver?因为这三个指标,直接粗暴的对应了未来二级市场如何为一家公司估值的角度,而且说白了,就是一张收入利润表的三个最直白的数。
稍微解释下driver,其实scale/growth/profit都是表象,关键是找driver,驱动力,顾名思义,就是什么能够推动规模增长和利润?
第一:scale driver:比如目标市场的人群很大,或者说虽然人群小,但是单价很大。或者在变现之前,能够积累的流量基数很大。
第二:growth driver:明显的消费升级和市场空缺?主流典型用户已经接受?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突出?
第三:profit driver:边际成本不断下降?新用户获取成本不断下降?同样的产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直接卖到新市场?
shining points是可以打分的,每个投资人有自己内心的标准,取决于他的眼界和洞察深度。
如果这些shining points都极其突出和全面到位,那么可以打高分。如果只有一个,另外两个缺了,那么总体打分甚至就不过bar了。
既然亮点都找不到,那么也就没啥好推进得了。但是如果真的亮点突出,7分甚至8分/9分,那么下一步,就是找deal breaker。
第二个关键词:不能碰的底线(deal breaker)
所谓deal breaker,不是pros and cons里的cons,因为很多VC内部讨论,往往变成每一个投资经理说一下pros and cons的无趣对话,cons可轻可重,但是breaker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只要有一个breaker,这个deal我一定会walk away。
第一种底线:commercial deal breaker:明显的客户访谈feedback一致性的差。运营数据严重失实。
第二种底线:financial deal breaker:明显的财务造假,管理层贪污。
第三种底线:legal deal breaker:明显的版权问题,比如剽窃,盗版。
其实这些都是会碰一些法律红线的,但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是因为我们DD就是这么做的。无论现在VC们是怎么前置或者后置DD的,只要发现这三个问题,一般都是walk away的,谁投谁傻。
所以,综上所述,先找亮点,如果足够闪亮,有研究投资可能性,再核实是否有不能碰的底线,最后做出最终投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