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朱最近一脸愁容:
“我妈退休了,说要来北京陪我几个月”
“我妈一来,我连自由都没了!”
“关键我我跟她没话说啊,她什么都不懂!”
三个月,你跟父母通过几次电话?
小朱的答案是:16个。
这其中,只有2个是小朱主动打过去的,其中一个还是问妈妈要钱。
日本有一本书,名叫《别以为还有20年,你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其实只剩下55天》。
这不是危言耸听,书里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假如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平均按20年算,一年的假期总共见个6天,一天就算见11个小时, 那么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1320个小时,20×6×11=1320小时=55天。
只有55天,但是我们和父母是什么状态?
有人说:“我想要父母给的钱,却不想听他们唠叨。”
△
小朱来北京工作,妈妈天天都会给她发微信:
“忙什么呢?”
“下班了吗?”
“吃饭了吗?”
“天气冷吗?”
……
小朱觉得妈妈谈的都是些鸡毛蒜皮没营养的话题。
“我妈特啰嗦。”
对于妈妈的问话,小朱往往用最简单的“嗯”、“好的”、“吃了”来回答,而且坚决不引起新的话题,以免“什么都不懂的妈妈问东问西”。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小朱会很积极主动的发很长的微信给妈妈:
“又要交房租了,押一付三,这个月手机坏了刚换了手机,卡里没钱了,妈,给我打点钱吧。”
这时候妈妈的话反而少了:
“嗯。”
手机短信滴滴响,银行卡里又多了钱。
女子啃老被拒绝,喂水银弑母
拒绝和父母一起逛街,拒绝和父母一起旅游,拒绝和父母的深度沟通,可就是绝不拒绝父母给的钱。
渐渐老去的父母于你而言,似乎只是一台会唠叨的提款机。
最后你发现,跨越代沟的不是感情,是金钱。
△
离家以后,你最怕的就是父母的“尬聊”。
偶尔,你会觉得心有愧疚,拨通电话准备安慰一番,可是电话那头亘古不变的关心:“吃的好吗?睡得好吗?工作忙吗……”又让你觉得和他们“无话可说”。
你觉得你离开家,就是真的“独立”了。
但是一遇到与“钱”有关的问题,你就还是急不可耐地躲进爸妈撑起的避风港。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啃老买房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爸妈至少给拿个首付,最好能付个全款。
可是就在这套父母投资的房子里,有多少人会为父母留一个房间呢?有多少人会邀请父母去家里住呢?
官方数据显示,9月深圳新房成交总量达4060套,两房户型就占了2222套,比例达55%;三房及以上的成交量却只有1174套。
看到这里,第一反应肯定是因为房价太贵,年轻人买不起。
可实际上两户型和三户型的差距还不止于此,有网友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若是购买两房,即使与老人同住也是阶段性的事情,孩子还小的时候老人可以帮忙照顾;但孩子长大后总需要自己的房间吧?三代同堂就不方便了,老人得腾出房间给孩子。但如果是三房,想不跟老人同住都找不到理由。”
爸妈捧出所有积蓄的时候想的都是你,而你一边拿着钱,一边却把他们关在了家门外。
△
“独立”出来的年轻人,最喜欢不耐烦的和父母说不。
“爸妈,你们别再帮我洗衣服做饭了。”
这看似一句为他们好的话,实则像是对他们判了死刑。
你并不知道,或许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唯一能帮你做的事。
所有的拒绝,其实都在告诉爸妈:你们老了,不中用了。
没有什么比让父母觉得你不再需要他们更残忍了。
而你最后还要补上一句:我这都是为你们好。
网易短视频栏目《说说而已》上有人问马薇薇:我妈妈喜欢穿小妹妹的衣服,我觉得每个年级都有每个年纪的美,追求与自己年纪不相符的美是不太好的。可是我该如何去改变我妈的观点?
说法家这样解答:到了什么年纪,就该穿这个年纪的衣服,你有没有觉得,这种句式好熟悉啊?
当同样的句型,用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怎么想呢?所以,人啊,实在天生就是一种,只看得到自己的生物。
是啊,你不是最讨厌那一句“我是为你好”吗?
可是不知不觉中,长大后“你”就成了“我”。
△
每一个在外无忧打拼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事”的父母。
《槽值》前段时间发过一篇文章,名为《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懂事的孩子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给“大人”添麻烦,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
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子女不就是他们的“大人”吗?
妈妈从来不直接给打电话,有事问我也要先通过微信问一句“在忙吗?”
已经老花眼的妈妈,练就了秒回我微信的技能。有一次回家,我爸说:“你妈给你发完了微信,就一直攥着手机,上厕所都要我给她看着,生怕错过了你的信息。”那一瞬间,我好难过也好羞愧。
当父母对你小心翼翼,不是因为怕你,而是他们把你看得太重太重了。
父母不思念儿女吗?可他们却说“如果你忙,就别回来了,我们都挺好的。”
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想为你遮风挡雨,可是现在他们老了,拼不动了,还生怕成为你的负担。
央视曾经播过一则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讲的是女儿给老爸打电话。
电话里他告诉女儿,自己和老朋友出去玩,还排节目,从早忙到晚,一点儿都不闷。老伴出去跳舞了,不方便接电话。可是镜头扫过之处,却都是老爸孤独的身影和无尽的盼望与落寞。老伴生病住了院,他每天送饭去照顾,他没有告诉女儿,只是让她别担心,好好工作。
《暗战》的作者麦家去上《朗读者》,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他声音微颤,读得很动情: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
念完,董卿上来打趣他说,“麦家老师,你通篇都特别完美,通篇都是最真实的情感,只有一句话是假的——我不想你。”
麦家《朗读者》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说过太多谎话。
“我最爱吃的就是鱼尾”
“来吧,我背得动你”
“我不想你,你也别想家”
“工作忙,就不用来电话了”
“我每天都可忙了,有好多老伙伴”
“不用担心我,我一点儿都不闷”
小时候我们不懂,以为母亲真的就喜欢吃鱼尾,以为父亲力大无穷背着我就真的不会累。
可是长大了,我们还听不出父母的谎话吗?是真的听不懂,还是为自己的自私找个借口?
不要再安慰自己,父母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不要再安慰自己,等有钱了就去孝顺父母;不要再安慰自己,等有时间了就回去看父母;不要等到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的时候再去拥抱他,你抱不到了。
我们常常许诺“等我长大了会照顾你们”、“等我有钱了就带你去旅游”、“等我有时间就回来看你们”……可是等你真的长大了、有钱了、有时间了,你还有机会吗?
△
我们最常听到的与父母没话说的原因是:父母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他们什么都不懂,完全聊不到一起去。
当你嘲笑父母的思想与生活过时且无聊时,可曾想过,在你牙牙学语的时候,在你不会吃饭的时候,在你鼻涕流到脸上的时候……你的父母有没有因为你的幼稚低能而嘲笑你是个小傻瓜,觉得跟你聊不到一起去而不愿理睬?
他们没有,他们用你想象不到的耐心,教幼小的你认识这个新奇的世界。
你的父母并不比你有经验。你会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去面试,第一次参加工作;他们也是第一次离开儿女,第一次50岁,第一次觉得不被需要……
每个人都有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时候,你是在长牙前,他们是在掉牙后。
成熟不是你拥有得越来越多,而是你开始想要给予。
疏远父母,和父母没话可说,不是你成熟的标志,而是你成熟外表下,最后一块任性的土地。
你会特意夸女同事新做的发型多么漂亮,但你却没有兴趣夸一夸妈妈新买的衣服;你可以听男朋友讲你根本听不懂的游戏,却没兴趣听爸爸讲他昨天钓的鱼。
在外求学、工作的我们,面对领导、面对朋友、面对恋人……我们努力保持情商在线,甚至可以和陌生人侃侃而谈,努力让彼此都不尴尬,聊完还互相扫个微信,万一以后有事相求。可怎么一面对父母,我们的情商就突然掉线了?
所以你和父母之间,不是没话说,只是你不想说。
因为你自私地觉得,他们老了,不中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