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条河,满载着诗情画意,满载着温暖的人情……
那条河,如今还在流动,可是,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那条了。
我大约长到6个月的时候断奶,那时候父亲响应号召,支援内地建设,需要随建设大军入川,母亲那时候基本没有收入,我上面还有哥哥姐姐,父母无力负担三个孩子的吃用开销。
本来想把我无偿送给一个亲戚,他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亲戚看到我以后万分欢喜,但是架不住我一直哭、一直哭……,母亲实在不忍心,毅然毁约,把我送到无锡农村的外婆家,由娘家人照顾。
直到上小学,我才回到上海,但是,我舍不得无锡的亲人,舍不得乡村的自由自在,舍不得那些玩了好些年的清澈水潭……
从上海到无锡,我外婆家,有一条步行距离最短的路线,就是从上海泥城桥的客船码头,搭乘固定航班(船的班次),好像是每隔一天的下午,从上海出发,沿着苏州河,进吴淞江,水路经昆山、常熟(到常熟通常清晨4、5点),然后穿过阳澄湖、尚湖,进入锡北运河,第二天的中午时分,就到达港下镇,从港下镇,穿过店铺林立的老街,步行10分钟,就到外婆家了。
母亲那时候没有假期,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就一个人背着书包,提着衣服包,踏上散发着桐油香味的客船。
8、9岁的小孩,独自出门,母亲毕竟不放心,找到船员,给他们送点点心,让他们一路上照顾我,到站了提醒我。
客船很大,由“突突”响个不停的拖轮带着,缓缓离开上海,一艘船大约可以搭乘上百名乘客,舱内靠舷窗设有两排座位,中间还有一排,两边都能坐人。舷窗很小,船内高度大约一米八十的样子,个头高高的船员必须低头走路,所以,船员们基本不到舱内来,除非乘客中出现美女……
乘客中基本都是沿河走亲访友,或者回家,或者经商,乞讨之人,有时候还会遇到走街串巷卖艺的艺人。
客舱就像一个大客厅,白天的时候,热闹非凡,没有隔间,所以,附近的人谈天说地,讲故事,聊家常,吃零食,哄孩子,喂奶……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一般都是早早登船,挑选靠舷窗的位子,紧紧护住两个包包,乖乖坐着,望着窗外的风景。
其实,最好的风景,就在窗外。
傍晚时分,沿途风景是美的,本来河两边都是原始的堤岸,上面绿草如茵,疏散的,有的孤零零,有的一簇簇的大树或小树林,点缀在河岸边。
看见有晚归的农人,扛着锄头,有晚归的读书郎,背着装满青草的背篓,斜插在背篓边的镰刀,偶尔在晚霞中闪出光来……
靠近河边的村庄,有人出来,在河边淘米、洗菜,捣衣服……背后稍远的屋子,房顶烟囱升起了袅袅炊烟,虽然在拖轮噪音下,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但他们的嬉笑,远远的还是能看得见……
当晚霞降落时分,是这次航行最美的,客船基本上会经过一片湖面,晚霞将湖面染成紫色,湖面上波光粼粼,将紫色散发开去,于是,客船,稍远一些的打渔船,都涂上了一层微微闪动的美色……
打渔船肯定下了锚,船上点了风灯,明暗闪烁里,渔家开始洗漱,吃饭,会看见渔家女在船舷忙碌的身影……
晚霞落了,船减速了,拖轮声音轻了,渔家休息了,渔家的风灯还没有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后来几次,我的心头会跳出这句诗……
船缓缓进入常熟的水系,在经过美景洗礼之后,可以小憩片刻。
第二天早上,常熟码头小贩的吆喝声,会把你叫醒,换了拖轮,航程继续,一路上,风景更美,心情越欢,因为,过一会,我就会看到亲爱的外婆,在码头上,朝我微笑着……
这是一条熟悉的航线,读书时,每年都要去个一两次,工作后就再没有坐船去了,高速公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河床变窄,航道淤堵,河道被分段承包养鱼……后来航线也取消了。
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依然很爱那个已经改名了的小镇,爱那座本来“烟村四五家”,如今装满小楼房的村庄,因为,那里有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