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里都要带上一本书,那样会有一种安全感,尤其是一个人时候,如果没有书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的枕头边,床头柜,窗台,餐桌上到处都是书,对于我来说读书就像洗澡,理发,吃饭那样,读书是给我的灵魂做保养。我曾听人说读书是内在的需求,不读书的人是没有这种内在的需求。
八九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是一个阅读匮乏的年代,可以说根本不知道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我唯一的读物就是语文书,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邻居家的大姐姐收拾仓房,翻出来许多旧书,我都要了回来,一本一本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尽管那些书都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只有几页,对于我来说已经弥足珍贵。
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让捐书,但是家里没有一本书可以捐。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让我选一本书。那时候书店里好像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我挑来挑去选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少儿版。我激动的抱着书回家,迫不及待的想要读。打开书里面是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一首首经典的古诗,我随便打开一首让妈妈教我读诗。我记的非常清楚那是柳宗元的《江雪》,图画是一人,一雪,一渔舟。我喜欢的不得了,真心不想把这本书捐给班级,但是又想在班级里显摆一下自己的新书,果不其然在教室的那个简陋的图书角里我的书煜煜闪光。一到下课,同学们拥挤到图书角,别人一碰我的书,我就抢回来,我怕他们的脏手把我的书弄脏了。
邻居家搬家,扔下了许多连环画。我如获珍宝,把它们全都捡回家,坐在墙根底下读起来没完没了。《齐天大圣》,《红楼梦》,《包公传》,还有《智取威虎山》,虽然这些连环画不是完整的,但是只读部分情节我已经感受到了书的甜美。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我最好的玩伴他们家有书。有一次我去他们家,他给我拿出来一大堆书,《十万个为什么》,《正反话儿歌》,我们俩一起读着里面的儿歌,笑得前仰后合。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妈妈不喜欢他把书拿出来,一看见我们读,就让他赶紧收拾起来。我在想是不是怕我借他的书看呢。
我的童年里我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但是我又是多么渴望的读一本书。在童年里错过的那些书,现在读起来还是那样的美好吗?今天我无论去什么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新华书店里转转,一定要买一本书带回去做纪念。我是一个张谜,只要看到和张爱玲相关的书我一定要买回家。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走到了机场书店。机场里的书店并不大,几个书架,多数还是励志类的书籍和杂志。在杂志的书架上一个大大的封面闯入我的眼睛,那是张爱玲。说真的我没有思考任何事情,就把这本杂志买了下来,那是一本《环球人物》刊载了一篇纪念张爱玲的文章。
曾经有人让我梳理自己的阅读简史,我很惭愧,童年的匮乏,中学的缺失,大学的浪费,导致现在的我不得不在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在阅读,不是弥补过去的遗憾,而是想要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