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子扶苏的历史
【简介】
扶苏(?~公元前210年),男,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扶苏其名来源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的喜爱,寄托着他无限的期望。扶苏,嬴姓,百姓称之为公子扶苏,这个公子可不是轻蔑的意思,战国时期,诸侯被人尊称为“公”,诸侯的儿子被称为“公子”。始皇帝一生没立过“太子”,所以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后,遗诏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下诏逼令扶苏自尽,葬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
【扶苏性格分析】
扶苏为人耿直,很听秦始皇的话,有点书呆子的感觉。结合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话可以知道扶苏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比较推崇,这才形成了他愚忠的性格。若他顺利当了皇帝,必定是一个宽厚仁慈的明君,可在政治斗争方面,他就差点火候了。公子扶苏自小学习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古代皇帝的御民之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遵守社会规章制度,不得去触犯法令,对待君主绝对服从。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自小在深宫中长大的公子扶苏,慢慢变成一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死脑筋,不知变通。赵高命人将假圣旨传给扶苏,扶苏竟没有半点迟疑,立刻回到营中打算自杀。蒙括将扶苏拉回来,慢慢解释其中的蹊跷,劝说扶苏等见到秦始皇再自杀也不迟。可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自己本身又不知变通,不顾蒙括劝阻,带着哭腔回到营中,还是自杀了。
直到死都悟不出秦始皇到底为什么派他来长城监工,难道仅仅是监工吗?那30万虎狼之师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个稍微有心机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明明掌握着秦国建国之初的30万虎狼之师,依靠自己在民间的声誉,又有蒙括加持,就算始皇没死,也有可能直接杀回咸阳。
扶苏突然被赐死,又不告诉谁是新太子,这不符合常理。其中会不会有诈,有猫腻?其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确定中间有没有误会,先不要着急自杀,完全可以先把宣诏的人扣下来,详细了解一下怎么回事,父皇是在什么情况下下的这道诏书呢?而这些,扶苏竟然想都没想,只是一心想着自杀。我想他心中根本就没有天下。扶苏得自杀将封建社会的愚忠表现的淋漓尽致。
【扶苏劝始皇】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罪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都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扶苏之死】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让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继位,并派使者抵达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伪诏,令扶苏自裁。
使者抵达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伪诏。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意欲谋权夺位」,逼其自杀。当时扶苏大哭,走入内舍,便欲自杀。蒙恬本能地觉得事有蹊跷,劝阻扶苏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为迟也。”使者见扶苏犹豫,不断大声催促道,“请公子奉诏自裁。”扶苏承受不住使者的威压,对蒙恬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蒙恬道,“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赐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为国家计也。”扶苏无疑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叹道,“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以谋反,虽陛下神威大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于是扶苏面向咸阳而跪,泪下如雨,道,“臣今日领命而死,所以报陛下也。”言毕伏剑自尽,时年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