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管理的从来不是客观、外在于我们的24个小时,我们能管理的是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和我们对时间的感受。《精力管理》一书作者吉姆提出的“精力管理”的概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管理的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等4个精力来源,使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最高效地完成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感受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时间,忘记时间,处于自在、有控制感的心流之中。事情有了方法论的指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践,作者提出精力管理训练系统:第一点就是明确目标,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全情投入;第二点正视现实,第三,付诸行动。
明确一生奋斗的目标,根本的动力。关于“人生目标重要性”性的阐述在“如何高效学习生活”等畅销书籍中屡见不鲜,如《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斯蒂芬提出的习惯2“以终为始”和习惯3“要事第一”。《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以文献散文的形式向大家叙说了柳比歇夫如何与时间为伴,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把握是极为苛刻的,他运用时间统计法,将每天的时间的使用记录在日记本上,基本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所有的活动花费的时间,工作、开会、娱乐(如看电影),读书、写报告,回信件,与人聊天等等,柳全部记录在他的时间花销日记中;然后每月进行时间使用的统计,从1916年开始直到1972年离世,从未中断过,就连他得到儿子战亡时也没有中断自己时间花销的记录。对时间这样锱铢必究的记录,是因为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用一生去完成——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一切都服从于生物学,凡事与此无关的,他一概不理会。。
培养精确时间感知力。苛刻而持久的时间花销日记的记录,使得柳比歇夫能够精确的感知时间,不需要钟表,就能准确的感知时间过去了多久,似乎他的时间感就是计时器。比如作者惊讶的发现之前去访谈柳,那次步行聊天也被柳记录在他的时间日记中,作者记得在漫步中柳不曾看过手表,但是作者是记录过时间,柳日记本上的时间记录和作者看表的时间记录仅差2分钟。
正视现实的计划——让时间、事件匹配起来。根据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够准确的估算出完成一件事件所需要的时间,因为那都是基于真实的时间记录,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的,而不是按照主观设想划定一个时间段。柳认为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得一切都各得其所。因此通过时间统计,剖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挑选最合适的时间段干最合适的事情。比如上午头脑清醒的时候看严肃的书籍,如数学和哲学;脑子累了看轻松的读物,如文艺作品;而绝不是在昏昏欲睡的时候去强迫自己做要求头脑十分清醒的时候才能做的事情,折磨而无效。
彼得∙德鲁克也曾效仿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不过是拜托她秘书进行的统计,每9个月做一次时间统计,统计其3个季度的时间利用情况;他向秘书做了书面保证:看了时间统计,绝不把她解雇;虽然坚持了5、6年,但是每次看报告他都嚷嚷说:不可能!我知道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不可能有那么多……”
习惯的强大力量。看起来柳比歇夫那般对一生奋斗目标的追求、冷酷地记录和观察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十分的艰难,但是柳从1916年开始记录,长达56年的时间里从未中断,这是一种习惯的力量。当他的朋友们问他的时候,他只是回答说:“我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从柳比歇夫学习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的习惯,发现自己的时间利用地图,从而实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最佳匹配,做到与时间为伴,实现自己的目标。
参考:剽悍晨读;《奇特的一生》(俄罗斯) 格拉宁